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灵魂三问,你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孩子大约3岁左右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来源进行探索和思考,他们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认知程度的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更加深入,他们的提问也会更加的具体和全面,他们会问“精子和卵子怎么就能结合啊”,再大一点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别的身体,别的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追寻,从幼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孩子完全理解人类个体生命的孕育和出生,才会结束。大概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结束,孩子会在不同深度和角度考虑“我的生命是如何形成,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这既是一个生理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理层面,孩子需要逐步弄清楚“操作技巧”,借助外力真正明白一个生命从受精,甚至受精前到出生的全过程,这首先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和异性的身体构造。这里面有两个难点,就是由于生理结构、思维模式等原因,孩子在探究过程中很难理解女性生殖道的存在和精液的受精功能,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再因为成人的羞于谈性,试图借学校或时间“长大自然就懂了”来替代性教育,孩子们就会因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性知识而困惑,因此闹了笑话。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三个女生躺在寝室讨论“孩子是怎么生下来的”,三个人三个答案。一个说是从咯吱窝爬出来的,一个说是从肛门像解大便一样生出来的,无师自通的我说是经产道出生,但其实我都已经忘了自己是如何得知的。后来这个说是经肛门出生的女生,特别的肯定,她说“我妈妈是医生,她给我讲过”。她的肯定以至于让我都有所怀疑,还好她去问了妈妈,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位当医生的妈妈也没有给女儿讲清楚“生命的出生”,也许是不够浅显、也许是不够直观,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妈妈的态度是对性教育给予肯定的。那位已经上了大学的年纪,生理上已经是成人的,却依然相信孩子是从咯吱窝爬出来的同学,现在想想在这一点上,其实是有所欠缺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也好好的,没什么影响吗?的确,我这个同学如今也结婚生子,只能说,她是幸运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抱着侥幸心理,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顺其自然”,那样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你确定孩子一定会“无师自通”吗?诚然一部分人顺利度过,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大把类似“在公共游泳池游泳会怀孕吗?”的问题和花季少女怀孕而不自知,在厕所产下男婴的新闻。 总结一下,在生理层面,了解“孩子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更了解自己和异性的身体结构,进而可以帮助孩子把握进入青春期后和异性交往的界限和深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不成熟的、没有做好准备的性行为,从而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那么在心理层面呢?除了我们小时候常见的答案“咯吱窝爬出来的”,“垃圾堆捡来的”,“洪水冲来的”,父母的谎言还与时俱进,“充话费送的”“比赛的奖品”。自以为聪明的谎言,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生命的神圣和珍贵,感受到父母创造他们时的爱与痛,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等同于垃圾、河里漂的饮料瓶、商店出售的商品、随意送人的廉价礼品。所有的谎言都会起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就是让孩子的生命失去了归属感,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进而觉得世界之大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加剧一个人的孤独感、不安全感,从而陷入迷茫无助,失去生活的动力。而我们知道归属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父母要极力给孩子创造的,而不是破坏。同时会让孩子的生命失去了价值感和高贵感,珍贵的生命如同垃圾一样被丢弃,礼物一样被送来送去,给孩子生命的底色添了一抹不必要的灰色,长大又抱怨孩子不自信,那么请问家长“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到底是谁呢?而且孩子迟早会知道答案,当父母在孩子心中信任崩塌,你再想建立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在回答孩子关于自己生命探索的问题时,父母需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就是实事求是,有问必答,不问不答,这个好理解;第二就是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两岁的孩子问你“妈妈我是哪儿来的呀“,你告诉他”你是妈妈生的呀“,就足够了,特别是当孩子得到这个回答后满意的离开了,就暂时到此为止。而不是,摩拳擦掌,哎呀,好不容易等到你问这个问题了,我来好好给你解释,然后你从受精卵开始讲起。孩子一下子懵了,而且由于你介入了”受精卵“这个新词,他还会问你”受精卵“是什么,然后你又继续讲的更深入,雪球越来越大,新词越来越多,孩子蒙圈,你痛苦。但是如果是十二岁的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刚才的回答就是合适的、适龄的,不仅是孩子能听懂的,也是他需要的。第三个,也是最难的,但却是需要贯穿始终的,就是将孩子关注的生命形成知识与爱在孩子生命形成中的作用融合在一起,在为孩子答疑解惑的时候,注入对生命的情感和爱,这两个层次的解答才能够满足孩子对自己生命答案的追寻。

小明3岁,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妈妈说: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呀。孩子没有追问,满意的走开,妈妈也就不再继续讲解。 小明4岁,忽然有一天问道:妈妈,我是从你身上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呀。妈妈告诉他:在妈妈的身上,有一个生命通道,你就是从那里生出来的。小明继续问:那在哪里呀?我想看看。妈妈借助绘本,告诉孩子就在尿尿和拉粑粑的中间,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小明5岁,已经不满足绘本的描述,他的探究进一步深入“妈妈,我想看看我自己的生命通道”。妈妈把孩子带进卧室,大方的让孩子一探究竟。小明看完问:妈妈,这个生命通道这么小,我怎么能出来呢?,妈妈说:当小朋友出生的生命通道就会打开,平时就是关闭的。孩子继续发问:会疼吗?妈妈你会不会害怕?妈妈说:是会疼的,不过有医生护士帮忙,爸爸也在旁边陪着妈妈和你,妈妈就不害怕了。而且一想到很快就要和你见面,妈妈就充满了力量,很快就把你生出来了,生完就不疼了。孩子抱着妈妈,不再发问。小明6岁了,问题升级了“妈妈,我是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对吧,那我是怎么进去的呢?”,妈妈一慌,终极问题来了,而我还没做好准备啊,只要对小明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等你再大一点,妈妈也再想想怎么给你讲清楚。 小明7岁,又提出这个问题,“妈妈我长大了,你想清楚怎么讲了吗?”妈妈决定告诉孩子真相“爸爸身体里有精子,爸爸的精子进入妈妈的身体,和妈妈的卵子结合,bingo,就是你啦。你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大到住不下了,就出生啦“孩子继续问:那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进去的呢?妈妈心跳加速,但表面装的云淡风轻:精子就在爸爸的阴茎里面,爸爸把阴茎放到妈妈的生命通道,精子就会游进去,和卵子回合了,就像你的《小威向前冲》一样。 那需要医生来放吗?不用的。那是怎么放呢?爸爸妈妈自己就可以了。在哪里呢?在家里就可以了。肯定会疼吧。不疼的。创造你是快乐的。孩子基本满足不再发问,妈妈:这是我们的小秘密,不可以和小朋友说哦。

小明12岁,不会再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他已经非常清楚生命的过程。身体的成长让小明偶尔会有勃起和遗精的现象,小明好奇又担心。妈妈发现了蛛丝马迹,请来爸爸为小明讲解。他告诉小明这是正常的,是男孩子长大的必经过程,你放松心情,不要总想着它就好了。同时借助科普教材,来了一场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谈话,彻底解决孩子的疑惑。 我们借助小明的例子,像大家展示一个孩子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在什么阶段应该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不难看出,家长是被动的,只要孩子不再发问,家长就不再回答,直到孩子成长到大约青春期的年纪,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足够成熟,同性父母就可以详细的、全面的去和孩子聊一聊性行为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性道德理念。 其实性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自己、爱父母、爱人类,这个顺序不会变。孩子只有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才会学着爱自己,获得价值感,才会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轻易放弃;懂得了自己生命孕育和健康成长的过程充满艰辛,充满了那么多人的付出,才会懂得感恩,爱自己的父母,并且这种爱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加浓烈,这不是作秀一般给父母洗脚或者说煽情的话就可以达到的。随着“自我中心性”的褪去,孩子学会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慢慢学会爱别人、爱环境、爱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说的“大爱”,而所谓大爱,都是从爱自己来的,爱自己,从了解自己生命的起源开始。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是否对回答“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呢,在下一讲中,我们重点来看0-6岁孩子常见的性问题及应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