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抽取两位中国建筑师
建筑师朋友见我最近的文章,发来有方建筑资讯平台上一个专辑,《建筑师在做什么》。 专题链接在此。http://www.archiposition.com/category/25
是对中国建筑师的系列专题采访。每周一位,目前已发布152期。在做什么项目,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设计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竟然和我最近想“采访”大师的想法相当类似。
由于我总体对他们十分陌生,干脆随机选了2位。把采访中我关注的内容记录如下。
我的采访问题是(开题回顾《当外行人想要接近建筑》): 您想做什么样的设计,又正在做什么样的设计呢? 如果您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的设计师,在今天,为买买买与卖卖卖的目的创作,是颇受甲方爸爸偏好的优先诉求,无法回避。 您不会因此困惑而颇感压力吗?是如何回应它的呢?
这两位都在与老建筑打交道。对钱的诉求来自业主,也来自居民。 第一位:韩文强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在做的项目 长期实践三类建筑:
- 自然环境中的建筑
- 旧城民居改造
- 城市消费空间升级
与过去相比,乡村项目在增多。

旧城改造的思考
对旧与新的态度。老建筑代表历史记忆,但建筑师不应有过强的历史负担。要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改造,适应当代人的需求。这样的更新在历史上也一直发生着。我们会思考院落与文化传统、项目需求、经营业态之间的整体关系,创造具有感受力的环境。 过去是历史,我更关注现在。当代空间需要具备灵活性,鼓励多样化的使用方式,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运营。了解基本的设计规律与最新的业态特点,才能创造灵活。 想做什么样的建筑
让人感受到善意、与自然关联、与人互动。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房子不应是资本与权利的象征,忽略了个体的人的感受。人造物应该学习自然的法则——从组织方式、材料、光感等方面。建筑对人的善意,就是这样的关怀。



第二位:黄印武
从2003年起担任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负责人,具体实施国际慈善资金项目,负责建筑保护设计、资金管理和维修施工。

在做的项目
- 沙溪“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项目
-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
- 通过众筹形式得以开展的沙溪马坪关项目
- 敦煌两个常规的建筑设计项目
乡村发展与旅游的关系
没有必然的联系,游客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 目前旅游只是快速改变乡村状态的一种手段,但在长期的乡建工作中绝不能过度依赖旅游。乡村的良性发展一定不是依赖单一方向的。沙溪周边双廊和丽江新老两个例子也佐证了过度发展旅游的危害。但乡建可以借助适度的旅游来带动当地手工业、生态农业、加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关于乡村的建造工艺
基于经验不断试错形成的。通过自身力量很难创新。此时需要建筑师的介入将经验理论化,提供适合当地又具备技术可靠性的方案。长远来看,要培养当地工匠。
乡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与文化复兴
乡建近年被广泛关注,但还处在摸索阶段。不乏了解西方哲学和西方理论的建筑师,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少。来自城市的团队,对乡村现状和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它不是简单的在乡村做建筑,而是包含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这需要长时间的接触和在地生活,不是几次调研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首要问题是文化复兴。外人眼中的文化,和村民眼中不同。我们尝试引入“社区营造”的概念,将专业不同但志趣相投的人组织起来,一起“乡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重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文章参考有方专题采访《建筑师在做什么》。图片也来自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