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他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昨晚在女友家看了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的黏土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
故事很简单,讲的一个患有孤独症和抑郁症的澳大利亚小女孩与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美国犹太小老头之间通信作笔友的事。他们原本生活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挣扎在各自的病痛与迷茫中,却因为小女孩玛丽的一次突发奇想,改变了一切。玛丽从一本纽约通讯薄上随便撕下了一条,上面写着马克思的地址,于是玛丽便给他写信,问他一些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比如小孩是怎么生下来的。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玛丽和马克思的父母在他们年幼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玛丽被告知小孩是从啤酒杯下面钻出来的,马克思被告知小孩是被不同职业的女人孵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电影的一条暗线,玛丽在长大后上了大学,结了婚,也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马克思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抑郁症让他对除了邻居老太太外的所有女人都很畏惧,不知道如何与女人交流,所以他到死也不知道小孩是如何生下来的。
但这也不算太大的遗憾,因为马克思一直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从来都不为这个问题烦恼。他烦恼的,是如何交到一个朋友,如何买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如何收集齐所有的他喜欢的动画片玩具。为了完成后两个愿望,他坚持买彩票,并且锲而不舍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奖实况。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也几乎每期都会买彩票,跟马克思一样,也只买一注。但我从来不看开奖实况,都是事后上网查询,可能是因为我对中彩票这件事并不抱太大期望吧?我只是通过买彩票这种行动,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个不确定因素,让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的期待和梦想。我做很多事情都缺乏诚意,如果我能像马克思一样虔诚地等待那个结果,说不定哪天我脸上也能画出他中奖时的那种表情。不管怎样,马克思中大奖了,他有了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于是就买了够他吃一辈子的巧克力,收集齐了所有的玩具,然后把剩下的钱送给了一直照顾他的邻居老太太。当他完成这些事情时,他是幸福快乐的,虽然这幸福和快乐在别人看来稍显廉价和简单。但马克思从来没必要关心别人的看法,除了玛丽的。
玛丽的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的生活,这跟我一开始看电影时想象的不同。在我的思维中,很多次想到了他们两个精神病人如果能通过通信而治愈了各自的疾病,那该多好啊!但电影的情节却不是这样。玛丽最后基本正常了,但马克思却始终没有摆脱他的抑郁症。不过,考虑到马克思的人生经历,考虑到马克思的生活状态,考虑到马克思的一切,也许没有治愈这种抑郁症才是对他有好处的。毕竟,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生活太糟糕了。如果有一天,马克思突然成了正常人,突然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观点,那么他将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呢?
在玛丽将包含自己心血的学术著作邮寄给马克思时,他爆发出来的愤怒,就是这种感觉吧?也许他自己早就知道,自己不能被治愈,否则自己将无法接受现实中的一切。他不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傻瓜,他只是个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懦夫。
懦夫一词在这里并没有贬义,人的性格都是在其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生活环境是多数人不能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也从来不会歧视性格有缺陷,或者说性格与众不同的人。
比起马克思的生活环境,其实玛丽幸福得多。虽然她的父母都不是什么正常人,他的邻居也多少都有点毛病,但她获得了比马克思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她有机会上学,有机会上大学,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有机会追求自己儿时梦想的爱情。在她的著作完成并且结婚后,她曾短暂地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但马克思的愤怒让她迷失,丈夫那让人囧不可言的背叛彻底打击了她,让她差点自杀。她的获救,看似是个巧合,但其实是有着长时间的铺垫。这铺垫来自于她和马克思建立起来的友情。如果没有这份友情,马克思就不会原谅她,不会给她寄回那个大包裹。如果没有这份友情,她就不会长时间替邻居取信,邻居也就无法摆脱空间恐惧症,无法帮她把包裹拿进来。正是由于这次获救,玛丽才真正破除了自己思想上的障碍,生下孩子后前往纽约,去看望她从小就想见到的马克思。故事讲到这里,玛丽才甩开自己不切实际的爱情,才收获自己真正的友情,才有勇气走出原来一团糟的生活;故事讲到这里,玛丽才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马克思也是。在他原谅玛丽,并把自己收集的所有玩具寄给玛丽时,他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三个愿望,基本上可以说是此生无憾了。当玛丽来到他家时,他刚刚在椅子上溘然长逝。死前,他吃完了最后一块巧克力,仰头看着贴满天花板的,他唯一朋友玛丽给他寄来的,所有的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以前跟女友聊天时,说起过中国人很少会把家庭幸福美满当作一个人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人眼中,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并没有太多的物质标准,家庭美满,个人幸福快乐,都可以当作成功人生的标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西方文艺作品更能感动我们,更能展现人性的原因吧?为何中国人会和西方人有这样的差别呢?我没深入思考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很看重个人幸福和家庭和睦的。也许是中国近代受与本片中某抑郁症患者同名的思想家的客观主义思想所影响的结果吧?不管他了,说多了会被和谐。
回到这部影片中,马克思和玛丽的人生经历并不让人羡慕,但他们最终都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却是让人无限向往的。
最后,我也说说我的笔友。我有一位来自苏州的笔友,是我初三时认识的,和她通信大概保持到高三吧?之后就开始用手机和网络了。她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很要强,很有思想,很独立。我还保留着跟她的所有通信,之间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回想起来,当时在学校,拿到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时,也非常激动呢。现在她也在北京,快要结婚生子了,祝福她吧!而我的女友也是非常可爱的女孩,我和她的婚期可能也不远了。我和我的笔友,应该都比玛丽和马克思更早地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也都更早得获得了人生的成功——至少目前是吧!也希望永远都是!
故事很简单,讲的一个患有孤独症和抑郁症的澳大利亚小女孩与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美国犹太小老头之间通信作笔友的事。他们原本生活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挣扎在各自的病痛与迷茫中,却因为小女孩玛丽的一次突发奇想,改变了一切。玛丽从一本纽约通讯薄上随便撕下了一条,上面写着马克思的地址,于是玛丽便给他写信,问他一些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比如小孩是怎么生下来的。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玛丽和马克思的父母在他们年幼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玛丽被告知小孩是从啤酒杯下面钻出来的,马克思被告知小孩是被不同职业的女人孵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电影的一条暗线,玛丽在长大后上了大学,结了婚,也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马克思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抑郁症让他对除了邻居老太太外的所有女人都很畏惧,不知道如何与女人交流,所以他到死也不知道小孩是如何生下来的。
但这也不算太大的遗憾,因为马克思一直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从来都不为这个问题烦恼。他烦恼的,是如何交到一个朋友,如何买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如何收集齐所有的他喜欢的动画片玩具。为了完成后两个愿望,他坚持买彩票,并且锲而不舍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奖实况。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也几乎每期都会买彩票,跟马克思一样,也只买一注。但我从来不看开奖实况,都是事后上网查询,可能是因为我对中彩票这件事并不抱太大期望吧?我只是通过买彩票这种行动,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个不确定因素,让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的期待和梦想。我做很多事情都缺乏诚意,如果我能像马克思一样虔诚地等待那个结果,说不定哪天我脸上也能画出他中奖时的那种表情。不管怎样,马克思中大奖了,他有了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于是就买了够他吃一辈子的巧克力,收集齐了所有的玩具,然后把剩下的钱送给了一直照顾他的邻居老太太。当他完成这些事情时,他是幸福快乐的,虽然这幸福和快乐在别人看来稍显廉价和简单。但马克思从来没必要关心别人的看法,除了玛丽的。
玛丽的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的生活,这跟我一开始看电影时想象的不同。在我的思维中,很多次想到了他们两个精神病人如果能通过通信而治愈了各自的疾病,那该多好啊!但电影的情节却不是这样。玛丽最后基本正常了,但马克思却始终没有摆脱他的抑郁症。不过,考虑到马克思的人生经历,考虑到马克思的生活状态,考虑到马克思的一切,也许没有治愈这种抑郁症才是对他有好处的。毕竟,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生活太糟糕了。如果有一天,马克思突然成了正常人,突然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观点,那么他将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呢?
在玛丽将包含自己心血的学术著作邮寄给马克思时,他爆发出来的愤怒,就是这种感觉吧?也许他自己早就知道,自己不能被治愈,否则自己将无法接受现实中的一切。他不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傻瓜,他只是个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懦夫。
懦夫一词在这里并没有贬义,人的性格都是在其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生活环境是多数人不能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也从来不会歧视性格有缺陷,或者说性格与众不同的人。
比起马克思的生活环境,其实玛丽幸福得多。虽然她的父母都不是什么正常人,他的邻居也多少都有点毛病,但她获得了比马克思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她有机会上学,有机会上大学,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有机会追求自己儿时梦想的爱情。在她的著作完成并且结婚后,她曾短暂地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但马克思的愤怒让她迷失,丈夫那让人囧不可言的背叛彻底打击了她,让她差点自杀。她的获救,看似是个巧合,但其实是有着长时间的铺垫。这铺垫来自于她和马克思建立起来的友情。如果没有这份友情,马克思就不会原谅她,不会给她寄回那个大包裹。如果没有这份友情,她就不会长时间替邻居取信,邻居也就无法摆脱空间恐惧症,无法帮她把包裹拿进来。正是由于这次获救,玛丽才真正破除了自己思想上的障碍,生下孩子后前往纽约,去看望她从小就想见到的马克思。故事讲到这里,玛丽才甩开自己不切实际的爱情,才收获自己真正的友情,才有勇气走出原来一团糟的生活;故事讲到这里,玛丽才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马克思也是。在他原谅玛丽,并把自己收集的所有玩具寄给玛丽时,他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三个愿望,基本上可以说是此生无憾了。当玛丽来到他家时,他刚刚在椅子上溘然长逝。死前,他吃完了最后一块巧克力,仰头看着贴满天花板的,他唯一朋友玛丽给他寄来的,所有的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以前跟女友聊天时,说起过中国人很少会把家庭幸福美满当作一个人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人眼中,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并没有太多的物质标准,家庭美满,个人幸福快乐,都可以当作成功人生的标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西方文艺作品更能感动我们,更能展现人性的原因吧?为何中国人会和西方人有这样的差别呢?我没深入思考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很看重个人幸福和家庭和睦的。也许是中国近代受与本片中某抑郁症患者同名的思想家的客观主义思想所影响的结果吧?不管他了,说多了会被和谐。
回到这部影片中,马克思和玛丽的人生经历并不让人羡慕,但他们最终都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却是让人无限向往的。
最后,我也说说我的笔友。我有一位来自苏州的笔友,是我初三时认识的,和她通信大概保持到高三吧?之后就开始用手机和网络了。她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很要强,很有思想,很独立。我还保留着跟她的所有通信,之间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回想起来,当时在学校,拿到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时,也非常激动呢。现在她也在北京,快要结婚生子了,祝福她吧!而我的女友也是非常可爱的女孩,我和她的婚期可能也不远了。我和我的笔友,应该都比玛丽和马克思更早地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也都更早得获得了人生的成功——至少目前是吧!也希望永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