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翻云覆雨”的推手——许鞍华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仅存的硕果,许鞍华在今年收获了一个国际大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在此之前,她虽获得过本土电影节的青睐,但与“偶像”侯孝贤、后辈王家卫以及几乎在同期出现的内地第五代导演代表张艺谋相比,她的海外影响力一直稍显逊色。
如今,人们在谈及这位拍了将近40年电影的大师时,终于不再缺憾于她和她的电影鲜少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锋芒。

1979年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场持续了整整10年的电影运动,影响了香港电影近40年的发展。
许鞍华的第一部作品《疯劫》便是在1979年面世的。影片以发生在香港港岛龙虎山一宗凶杀案为入点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

这部商业性质浓重的片子,也凸现了它不同于一般商业片的风格,许鞍华除了从官感刺激增强视觉感外,其映象动感流畅、突出细节实感,亦使整部影片有了新的高度。
影片最后,从死去孕妇剖腹取出活生生胎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是人性丑恶一面的延续还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

《疯劫》也被称为“香港第一部自觉探讨电影的叙事模式、手法和功能的电影”

这一年,另外几位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也初露头角。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徐克拍摄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翁维铨拍摄了《行规》。

此时,距离在法国掀起的那场影响并改变世界电影的“新浪潮运动”,不过过去了十年光景,“新浪潮”的余温便随着这些留学归来的电影“新人”们带回了香港。

这是香港电影史册上最为重要的一年,它标志着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正式诞生!
许鞍华是掀起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疯劫》,《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都是她在”新浪潮“时代的代表作。

她的作品类型十分多元,不仅有武侠、恐怖、剧情、喜剧、纪录、半自传体等等,与她同时期的“新浪潮”导演徐克、杜琪峰怕都难以望其项背。
尽管许鞍华在许多公开场合否认过“新浪潮”的说法,可《疯劫》对于香港电影的意义不容小觑。把女性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把悬念化为对女性心理的探讨,电影的节奏快速而又惊悚,像极了西方电影。

也许“新浪潮”的“新”便在于,她能在商业片中,拍出一种新的风格。她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游刃有余,在香港市场走向没落,大批影人北上捞金的时候,着迷于真正的香港和香港人的故事。

每个香港“新浪潮”时期的作品,都具有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悲剧美学”在许鞍华的大多数电影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她会在传统题材上探讨新的东西,在外国电影的经验上发掘属于本土的东西。

她很喜欢台湾新电影旗手侯孝贤、杨德昌的片子,她把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看了十几年。
她的作品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

在她自传性作品《客途秋恨》中反复出现“人的无根”这一主题,从英国留学归来女主发现与母亲的隔阂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母女俩才终于打开心结,取得沟通与谅解。

香港的奢靡与风流吸引了许多外来人,这座“无根之城”里的人们面对着许多生活的苦闷。
直面生活也许需要莫大的勇气,以满怀温情笑对世事艰难,亦是许鞍华电影里不变的态度。她的镜头捕捉到了港人身上如此这般的乐观,也将香港这股新电影的浪潮流传至今。

香港新电影多少年,许鞍华便拍电影多少年。她是香港新电影的一个旗帜,每每谈起香港电影,总少不了她的出现。

香港电影最风华正茂的年纪或许已然流逝,但许鞍华的电影生涯才正当时。她依旧是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常客,如今她也是一位声誉国际的大师级导演了。

独立电影人深造、融资、拍摄、选角和宣发全方位服务
不懂导演?
没关系!
我们有最权威的大师电影课程
不懂拍摄?
没关系!
后宫有上千个不同风格的签约摄影团队
快来一起玩电影吧
影像后宫独立电影人超级计划已启动
为爱电影的你
✨找一个后宫✨
详情可猛戳下面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