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天每听本书,多一个思考角度—《战争史》
概述: 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战争史”主题作品,反驳了“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观点,是军事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领域的专业必读书。 本书按照作战的特点把人类战争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石、肉、铁、火。依照这个线索,作者提出,与战争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并不是政治,而是文化,战争其实是文化的体现。 问题: 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武器都是毁灭性的,如何应对或者说预防战争问题? 文化是怎么影响战争的? 角度: 石, 从原始社会开始,文化首先是引发战争的关键因素。文化能在部落争取生存资源的时候提供某种理由。 也就是找一个欺负掠夺或者说挑战别人的理由。比如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复仇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也会给战争安装刹车片,一定程度上避免伤亡的扩大,以及灭族的危险。 比如大家约定动口不动手或者点到为止,分出胜负就行,按照制定的规则,只要发生伤亡,战斗立刻就会结束。对灵魂敬畏,对杀生的敬畏等。 肉, 在原始社会,战争很难扩大的直接原因是技术、资源水平有限,马进入战争系统发挥的第一个重要功能,是马拉战车。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发生的大战,都是战车主导的,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能力变强,欲望变强,文化对战争的约束力,其实一直在下降。 铁, 铁这种资源很特殊,对于人类来说,它不仅是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它还是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工具。 步兵方阵打法的前提是前排都必须得挺住,“勇猛”精神就在古希腊的道德体系里,占据了很高的位置,甚至有一种“勇敢即正义”的感觉。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纪律是需要道德感召的。但在罗马文化中,“服从”变成军人文化的一部分,是无条件的。这成为后来西方军事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都成了战争催化剂。 火药, 核武器的威力是之前的武器根本没法比的,它足以毁灭人类、毁灭地球。这时,曾经存在于原始社会中的那种恐惧感反而复苏了。 强化文化的约束作用,制定规则,用文化去制约战争,是作者看到的最好办法,这一点也被历史不断证明。 《海牙公约》,《国际联盟盟约》,一战结束十年后,《巴黎非战公约》进一步规定了对战争的法律限制。 思考: 战争战争,战可止而争无限,但是可以采用更加文明的战法。 战争到底是不是政治的延续呢?不以政治扩张为目的的战争有哪些?或者政治也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只是站在一个更高维度来解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