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际与预想之差的因果逻辑
我在上大学之前的十多年里一直生活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县城。 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听大人们讲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给我的感觉这个事就像一年有四季、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自然真理,照着做就对了。在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三到高中,每天早起晚睡,补课、刷题,压缩一切非学习时间,一直觉得非常辛苦。那时候支撑我的信念也就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老师们也会不断强化这种观念,说现在就是吃苦的年纪,现在苦一苦等考上好大学就轻松了。 简而言之,中学时的我对大学的观念是这样的: 1.好大学=好工作=美好生活 2.所有的辛苦努力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 3.大学是自由愉快的 到了大学以后,我逐渐发现我对大学的认知预期和实际,就像方便面外包装图片和它的实际一样,完全是两码事。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肯定是很多县城家乡的人不了解大学实际,给了我错误的预期。在我县城家乡也许有人也知道实际的大学没有老师口中的那么美好这个事实,可能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他不说。但这个事实背后还有很多现实的原因是我现在想写出来的。 最浅显最容易说的一点是地域差别。这也是大众关注讨论最多的一点。比如在有的市上好大学比较容易而在有的省比登天还难。我高考考到本省两千多名,在我们县重点高中文科普通班排年级第二,也上不了什么多好的学校。 写到这里想起让人有点乐的一件事,小时候听家里人说曾经有一所好大学要往我省搬迁,结果那时当官的目光短浅拒绝了,觉得土地很珍贵想耕种或者搞房地产卖钱就是不舍得建大学,所以我省教育落后都怨本省当官的人。从这事觉得我们省的人民真是淳朴厚道,有了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绝不怪罪别人,不愧是生长在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发源地,继承了古代中原人谦和厚道的美德,经常被莫名其妙的地域黑真是太冤枉委屈我省人民了。 据我现在所知,地域差异的很大原因来自于财政制度,高校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财政,所以地区贫富不同教育资源也不一样,高校拿了地方财政的钱,当然在招生录取方面也要意思意思。但奇怪的是国内两所最著名的大学是国家财政拨款,在录取上却也是优先科教文化中心的生源,真是比较奇特。 除了财政制度,我省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省情,耕地红线。据说因为这个政策,我省为了建一个大学城好多官员都被撤职处分。而且当年那所大学不是省里不想接收,而是那时正处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实在保障不了粮食供应。最后那所大学建在了邻省,是带去了不少好处,但据说邻省为那所大学出钱出力供着,却在省内没得到什么录取优惠名额。也替邻省的学生和纳税人感慨一下。 除了上面说的地域差异关系到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还有大学的学科内容和大学体制因素关系到在大学能学到什么。上面一点让我认识到努力≠好大学,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好大学≠好工作。而对这一点我之前是基本无知的。 我学的财经类专业,最大的感受就是肤浅、名不符实。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有点假科学,我们又照搬照抄,更不符合国情,两者叠加,就让我觉得上课学的都是屁。还有一个我了解到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扩招。这个问题比较宏大,我也只能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从自身角度出发。扩招造成有些学校和学科盲目建设,但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发展落后于大学建设规模的增长,大学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需求脱节,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对口工作觉得学的东西没用。据说当年政策专家向中央建议大学扩招的其中一条理由是为了在青年最冲动的年纪把他们关在学校里,不去社会上惹事。因为改革开放造成很多社会矛盾,短时间解决不了,就把容易惹事的因素控制住。大学扩招还有延缓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作用,缓解就业压力。反正扩招的理由有些就不是教育建设本身的理由。 我曾经设想过中国能不能学德国,多发展点专科职业教育,也比弄一堆徒有虚名的大学强。后来听说德国人读专科还是读本科,不是根据天赋和兴趣,而是和家庭因素有关,父母是蓝领,孩子也去学技术当工人;父母是精英,就继续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代精英。听说这个以后我就立马打消了原本的设想,转而批判德国阶层固化不注重社会公平。后来还了解到美国,公立私立泾渭分明,高等教育学费昂贵,更无公平可言。还有东亚邻居韩国,听说韩国高考有“四上五下”的说法,凌晨四点起床就能考上,凌晨五点起床就考不上。我高中就是凌晨五点起床的,这么说到了韩国我还考不上。 我对大学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环顾全球我也知道自己国家已经做的不错了。我出身县城普通家庭,能凭白菜价的学费住宿费在北京上大学,背后都是国家补贴。感谢国家,但也希望国家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