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851~900
从7.1~8.20共51天,读了这五十本书。
佳作:电影批评,奥德修斯的世界,无名的裘德,论自由,语言与沉默,他山的石头记,战争与和平,苦炼,到灯塔去。
//
85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重读,本科最后一本图书馆藏书,读得有些匆忙。上次读还是六年前的高二。这次反而没读到从前在昆德拉小说中获得的愉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让我厌恶的对政治的尖锐的愤慨。原来生命之轻指的是存在的偶性。昆德拉常常在小说中自我重复,托马斯的论文是路德维克的玩笑的严肃版复制,对肉体的陌生性的恐惧则让我想起《不朽》。
852.花之寺,凌叔华。
好惊喜呀,凌叔华写得这么好。以前读评论,只觉得颇有女性视角,没想到文字这么细腻,对情感流动的捕捉也到位。前面几篇尤其地好。
853.公正,迈克尔•桑德尔。
好棒,行文流畅却能迫降阅读速度,释了我许多疑惑。桑德尔主要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德性和善的共同体三个方面,对法律与道德这两个互有渗透的领域做了界限的摸索,并在结尾认可了最后一种可能达到社会公正的途经。这是一本关于讨论的书,除结尾之外,作者几乎只是对公正问题做了正反两面的探讨,并互相拆解。这是辩论的乐趣。
854.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点都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读完如饮一大口白开水。
855.电影批评,戴锦华。
在戴这里重温了已经模糊了的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惭愧。最喜欢《蓝》与《情书》的章节。电影批评中最频繁出现的是凝视与镜像。凝视来源于镜头对眼睛的这一电影中不可拆穿的模仿,既是一种带有强欲的压迫,又在对他者的期待视野之中补偿自我阉割的焦虑。用桑塔格的话将,现代文化的症候是从他者中寻找自我。他者与自我的重合,又构成了一组镜像对位。镜像则关系到人物的内心投射,身份认同、自我迷恋。作为电影本身,始终存在着能指的混乱、恋物癖,以及刻意表演对随意情节的虚构性的指认。电影同样是一种意识形态产物,其基本属性之一的时间,暗示了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可能被作为改写公共记忆的工具。
856.人与事,帕斯捷尔纳克。
翻完了,远不如布罗茨基的随笔好看。
857.伊利亚特,荷马。
长篇神话故事,伊利亚特的名声可比姊妹篇奥德赛差远了。荷马的修辞很好玩,死亡来临是“黑暗蒙住了眼睛”,可是“树倒在地上的尘土里”,也可“像花园里一朵罂粟花受到果实和春雨的重压,他的脑袋也这样低垂”;话是“有翼飞翔的”,也可是“空空洞洞”的风。奥德修斯真是迷人啊,过几天读《奥德赛》。
858.悠游小说林,安贝托·艾柯。
埃科所指模范作者是叙事性文本中泄露的作者的在场证明,它区别于叙述者、焦点人物,是小说中的第三重声音。模范作者又不同于真正的作者(经验作者),埃科暗示文本一旦形成就自行闭合成一个新的世界。埃科认为模仿作者的在场踪迹即为美学里的“风格”。叙事时间是文本策略的结果,旨在与读者的反应互动,调控阅读时间。有时大量的细节描写是一种放缓阅读时间的方法,直到读者落入理解故事所需的节奏中去。虚构叙事的减缓往往借着对无关紧要之物的描绘,既可使读者产生认同感,又可延缓戏剧性结尾的降临。减速叙事亦可作为对时间的自我提示,还可以用于描写空间感。虚构世界是一个附着于本体世界的封闭空间,意义的贫乏促使了内部的深度探索。叙事游戏为世界赋予意义,为生活塑形以逃避真实的焦虑。虚构故事通过自塑过去,调和个人记忆与共同记忆的混合。
859.世界文学史,张德明。
不愧是个人编写,不染一点马氏的污泥。读完深深后悔去年为什么要在郑克鲁本上耗费那么多时间。这本才该拿来塑框架。一个人到多少年龄会有这样的学力写一本史书?也许我会有那么一天,写着自娱自乐。在博不在精,才是读书的乐趣。
860.奥德赛,荷马。
终于读完了。奥德修斯是最有魅力的英雄,多智而近妖。读过卡尔维诺的阐释后,越发觉得这并非是神话故事,而是缩聚在所有人心灵中最幽深的记忆。奥德修斯思乡的苦痛,将奥德修斯的神性与崇高卸下,几个画面溢出的真挚情感使我捕捉到同为凡人的共性。奥德修斯栖身的枯叶,饮宴时奥德修斯的眼泪,与阿尔戈斯的死亡,都是熟悉而美丽的人间风景。奥德赛是人世旅程中所有苦难的象征,而谁都有奥德修斯的影子。
861.奥德修斯的世界,M.I.芬利。
芬利分别探讨了史诗中人神的特征与关系,并在之间寻找嬗变。史诗中,荣誉至上,构成了英雄的行为动机,阿基琉斯之怒同赫克托耳之死,都是弃集群利益而选择个人尊严的结果。这种追求导致了荣誉-竞争-利物的模式。荣誉的特点造成英雄在身份中的执迷,在行为模式之外的越轨即使不存在。即使奥德修斯以智慧闻名,却以勇力赢得尊重。英雄的行动是伊的主要内容,奥则有三个迥异的主题。较伊,奥反映出荣誉的下降与英雄的渐逝。个人利益在伊中是神的行为动力,而在奥中它由正义部分取代。神明人格化意味着对人性的自豪。神缺少道德特质,而道德规范由人制定并实行。神被视为偶性的负担,人向人自身寻求支持,这是伟大的自我意识。这场智识革命伴随着神之正义的产生。复仇与犯罪概念向公共的延伸暗示着家庭力量的衰弱。荷马把神变成了人,而人学会了理解自己。
862.红与黑,司汤达。
第一次读,有惊喜。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关系是最寻常的爱情风景。上卷写得几乎就是一本爱情小说,于连的头脑算计与尊严,以及德莱纳夫人在道德与情欲之间的挣扎都成了一场恋爱的小小点缀。写法太浪漫了,原本的阶级主题反易被忽略,这同刘小枫曾提过的,保尔柯察金与冬妮的恋情冲散了《钢》的故作严肃一样。下卷的风格是冷酷的,即便是于连深为对玛蒂尔德的恋情所陷时,原先在德莱纳夫人那里的爱情的纯净被一种逼视情欲而导致的丑陋取代。冷冰冰的算计取代了火热的误打误撞。何况二人关系不过一场主奴游戏,于连和玛蒂尔德需要的都是可以借之确认/构造自我的S/M。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是一种审慎的选择,而非于连与德莱纳的轻易的陷落。玛蒂尔德有些几十年后现身的包法利夫人的影子。
863.教育何为,尼采。
有两处触动。尼采开头称“这本书是为安静的读者写的,是为那些人,他们尚未被卷进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的令人眩晕的匆忙之中”,而我已是晕眩中的人,痛恨这时代加之于我的功利与匆忙,却苦苦逃不开。第二讲标题为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与我今日对话语的感慨相同——一种权力的入侵首先显现在对话语模式的取代。汉语多么美,可在课本与泡沫般的信息里丝毫不见痕迹。最美的白话文在废名、沈从文、汪曾祺那里。
864.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
课程要求。几乎不能算作小说,只能算故事罢了,太粗糙了。读了前三篇后,就放弃了通读的打算,只选了有名的几篇读。只有上海的狐步舞还可看。
865.审判,卡夫卡。
每次读完卡夫卡都精疲力尽,文本的繁复不断地在试图激怒读者。卡夫卡小说中的女性,如弗丽达与莱妮几乎都是K的帮手,而男性的登场总伴随着暴力,或是如打手一样的施暴者,或是受虐者如商人。女性往往服从于男性的暴力,作为暴力与K的中介。
866.寒夜,巴金。
写得真好,这居然是那个曾经写家春秋的巴金的作品。家春秋的热情显得那么盲目,而寒夜才算是一部好作品。寒夜的世界一片灰茫,不见日光,白雾好像是这世上纯粹的邪恶,吸取了所有人的生命。汪文宣得肺病那晚,眼见的就是这样的浓雾。曾树生与陈主任纠缠时,雾也消蚀了理性与精神,在最迷茫的那刻,雾气最弄。《寒夜》里探讨了许多,包括生与死,理想与现实,欲望与责任,活力与死气,勇气与软弱,希望与幻灭,爱的面目,人的隔阂,自由的内涵。这世上最大的苦难便是贫困。“她需要温暖”的结尾同《孤独者》的雪花拂面一样,至死而生的希望。巴金的文字在《寒夜》这里从容而凝炼,这是汉语的美。《寒夜》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法国小说(巴尔扎克、司汤达)的影子。
867.憩园,巴金。
一点时间里的废墟,一点少年热诚的余烬,是是而非的巴金。
868.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
没找到热奈特,故先读这本。叙述学入门,收获不少,尤其对明清与晚清小说的分析颇多亮点。只是不必为当代洗白。想起一年前没读完的《小说修辞学》,何时才能读完。
869.鼠疫,加缪。
重读,六年前于二中图书室略读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遍阅读没留下一点记忆了,《鼠疫》依旧不对我的胃口。得结合存在主义风潮读它,里厄大夫、塔鲁与朗贝尔就是西西弗斯。加谬有篇戏剧与《鼠疫相似》,那里的医生却像斯多克芒。《鼠疫》呈现出某种单调,时刻提醒我并非在阅读小说,而是读一本故事化的《西西弗神话》。何况它的叙述角度也奇怪,穿插的“笔者”的全知叙述与各人物的限制叙述掺杂在一起,读起来很反感。
870.无名的裘德,哈代。
越读越觉得冰冷,见不到希望。裘德的一生是对生之疑问:神为何赐生又迫害人致死。一切都在崩溃,城市、乡村、神、血缘、婚姻。哈代即便在最悲痛时笔调也不放纵,带有某种轻盈,我却显得患得患失。
871.三故事,福楼拜。
没有耐心的下午,一连换了三本书读。圣朱莲的故事似俄狄浦斯王,又像黑塞的《悉达多》。我最感兴趣的是朱莲最后在河边摆渡的情节。似乎所有神话摆渡都是超脱与死亡的象征,中国神话有忘川,唐僧在渡河时洗掉肉身才入西天,希腊神话里地府门口也是河流。流水是最好的时间喻体,时间之流上的摆渡意味着形体脱离了时间的控制,而这往往是成神或死亡才能达成的超越之举。湍急的水势又像世界的凶猛,摆渡因此又有了一层自我同世界博弈的意味。黑塞《悉达多》里,悉达多也是在摆渡时逐渐悟出了道。《一颗简单的心》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不够吸引我。《希罗底》更是根本读之无味。
872.中国小说史论,龚鹏程。
龚鹏程的风格不对胃口,跳读了许多。他借“空间”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个确认小说真实性的方法:小说自证其虚幻,以文本的有限空间逼近现实的无限空间,暗示现实的虚幻性,从而显露某种真实。这与赵毅恒的观点又可比较:只有当文本袒露其虚构性时,才能达到某种阅读的真实性。两个人都说得很玄乎。《中西情节论》写得好。龚先考察了情节一词的古意,情即中国文学(诗词、小说)皆有情起,节即节目关目的生出,所以情节意为因情生出许多事情节目来。据此即可解释古典小说的情节为何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而又奇峰突起的结构,尤其是短篇长制的《儒林外史》。而亚里士多德对情节的解释为“对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的模仿”,与情无关,强调的是理性的统一秩序。中西差别,也就在这情理之分。也因有此,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与亚氏欲关联的幸福、命运无关。
873.苔丝,哈代。
哈代擅长用轻盈讲述沉重。很小就听过德伯家的苔丝,没想到是这样悲痛的故事。与《无名的裘德》一样,《苔丝》也是一个世界解体的寓言,贵族的没落、女性道德的质疑、农村的崩塌都是征兆。还有爱情,《苔丝》当然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情从来都是镜像,恋人的存在是对恋己的确认,甚至恋人的形象也是一个幻想的完美角色,所以恋人亦是恋己之幻觉。幻觉始终不同现实,这就是幻灭。//安琪儿的行为让我想起这些老套的理论。我确实也没什么新看法可言,一切都是套话。
874.竹林的故事,废名。
读第三或第四遍了,这次匆忙而失望,以前强烈的美感居然消失了,《初恋》、《柚子》、《鹧鸪》、《竹林的故事》还有一点。废名的情绪流动而细微,有禅味,或者是一片又一片源于回忆与现实之错的哀情。废名以情为主题,而这正是中国古诗的诗性所在。
875.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
泛读了一遍,认识了张元长。一卷书,一麈尾,一壶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单绮,一奚奴,一骏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杨,一枕梦,一爱妾,一片石,一轮月。逍遥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处名山,随缘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随我一场也。
876.如何看懂印象派,丰子恺。
没学到什么。只想到印象派风气的变换与同时文学潮流一致,福楼拜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作者解塞尚用主观现实主义来概括,明显带上了中国的艺术自然论,见微而知著。
877.还乡,哈代。
好笑而悲伤的爱。
878.观看之道,约翰·伯格。
不算特别有洞见,书里主要谈了三个问题。其一,在凝视与被凝视中塑造自我,伯格拿了现代女性审美做了例子,很老的话题了;其二,伯格不赞同绘画中存在普遍、永恒、先验的美,而是力主还原绘画时代与绘画过程中的画家与模特的情感体验与冲突,欣赏不来这种历史性主导的审美论;其三,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广告同艺术、资本在消费主义欺骗模式中的媾和。书里倒是几副画像不错,时间的力量赋予其美。
879.普宁,纳博科夫。
相当失望,翻译的英文风格恰好是我最讨厌的那一种。故事也不喜欢,远不如《黑暗中的笑声》越回味越觉之美妙。
880.论自由,约翰·穆勒。
元气大伤,读懂了也许十分之四五。最能理解的是穆勒对群众盲视与多数暴政的反对。
881.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易卜生。
选读了《青年同盟》、《群鬼》、《玩偶之家》和《人民公敌》。易卜生是那种萨特会欣赏的作家,文学的力量朝外部世界发散。这种社会问题剧我始终欣赏不太来,可惜没有读到《培尔金特》。
882.政治哲学,乔纳森·沃尔夫。
读得好累。与《公正》有重叠,且同样重点在观点阐述与正反论辩。霍布斯主张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洛克认为自然是富足而非稀缺的,且人常被动着遵循一种(由上帝驱动的)道德法则。卢梭指出以上二人忽略了人性中的同情怜悯。契约论的自愿主义无法解释拒绝同意之人的义务,功利主义则容易牺牲无辜的极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原始状态假说里的理性选择原理是小中取大原则。
883.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
惭愧,才读了这本所谓的入门书。但其无愧入门之名,许多章节都非常坚实,经得起更多理论与思考的堆砌。一本好的入门书要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辨,比如二、三、十三章。还是要感叹,理论真是容易过时啊。
884.语言与沉默,乔治·斯坦纳。
斯坦纳一直强调批评只能作为文学的陪客,但其文字正如CS刘易斯所言,批评取代文学,本身成为欣赏之物。语言将人从不可言说之物、从主宰大部分生命的沉默中解决出来。当代语言尤其科学语言的污染,因为使科学欢庆其成就的是客观与道德中立,而正是道德中立毁灭了科学与人的终极关联。我们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知识,大多还是来自诗人之镜。现代以来,精神生活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领域接受了数学的模式和做法。语言因此变得简洁,甚至浅薄化。海明威虽然技巧高明,但《杀手》的语言并不能承载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重量。现代语言风格受到数学与音乐的施压,这种实验背后是沉默的倾向:文学不够充分,或我们已用废了语词,又或语词价值已然廉价。沉默引诱着卡夫卡,而集中营的世界在语言之外,描述之会毁灭语言的存在,因为语言本该是真理的承载者。
885.审问欧洲,伊斯特万·迪克。
悲痛。
886.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
罗新提到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想象力的难度与重要性却远超前两者。书里提到了一种史料批判研究:史料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料为什么会呈现现在的样式。这种态度可移植入文学史研究,以理解流动的历史是如何塑造与毁灭经典。宇文所安提到曹操古乐府被遗忘一千多年后才被明朝文人封为经典,曾经也读到过,李白、杜甫的唐朝两大高峰的地位是由民国一文人固定的。黄种人的说法也很有意思,罗新说许多人种分类都是谬误,罔顾古代族群的根本属性其实是政治单元而非血缘集合。
887.社会契约论,卢梭。
放在手头一年,终于草读了一遍。卢梭的开头就像埃科赞美《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同样拥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开头论不服从强力也极震撼,“强力是一种物理力量,我不明白它的作用怎么会使人产生道德观念”,一切霸权因此摧毁。但先前读的《政治哲学》里对卢梭一些观点的质疑缠绕着我,比如卢梭政体下的人都太理想化,他们几乎完全无私且理性,尽管卢梭在区分公意与众意时,提及了自私因素,但似乎并不忧心。他们智力也不错,在反驳投票制度上,孔多塞发现前提是人们有超过五成的概率选择正确,但事实可能相反,从而变成穆勒担忧的多数人暴政。另外,契约论的自愿主义辩护也无法解释那些拒绝同意人的义务。
888.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
太赞了,宇文所安与宇文秋水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学人。记录几个进入思考的论题:文学史与经典是如何被构建与重塑自身的;上古中国的灵与肉,自残与身份;《左传》里逐级渗透的叙事的三重驱动力——命、性格、意志;唐朝艺术的演出性质,艺术需要在公共领域的被凝视中确立自我;苦吟的自媚与被时间消蚀的诗性;《桃花扇》的求真与虚实互证。以及一句震撼我的评语:“李香君继续把其他人迫入角色”——一针见血的眼力。
889.埃科谈文学,埃科。
第三次试读,不再坚持了。越往下,理解的困难与文本的倒刺越增多。眼睛扫过每一个句子都像在泥泞里涉足,太难受了。
890.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高开低走,陈嘉映毕竟是人文学者,在上篇的专业内容里有信马由缰的勇气,然一提及科学史就明显地露怯,论说水平比中学课本亦高不了多少。让人感叹,近代以来文理间的空隙已经逐渐扩张成一道深渊。上篇有一些好东西,比如神话巫术与感应,理论与理性的分野。
891.砂女,安部公房。
隐喻太过明显而失去了韵味,欣赏不来。
892.拥抱战败,约翰·W·道尔。
世界是一个荒芜的花园,其中长满了毒草。
893.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可以去看阿巴斯的电影了。大概没什么艺术家会再去推崇纯粹以复制或模仿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被更改为技术性的,即探索真实的想象力边界与昆德拉所言存在的可能性。阿巴斯言,一部好电影就是,就算观众只是眨了一秒钟眼睛,他也会错过重要的东西。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在厌恶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因为那些作品堆满了大量重复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逼得它的读者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加速,有时候这种快速取代了内容成为我对其的唯一印象。
894.艾青诗选,艾青。
895.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896.复活,托尔斯泰。
897.多情剑客无情剑,古龙。
898.苏轼词集,苏轼。
重读。苏词可解烦忧,尤其是相思苦。以前那些懵懵懂懂任由视线飘过的文字,慢慢印在眉头心间。
899.苦炼,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重读,已被认作为近几年最爱的书。我要学泽农亲近火焰,让火内化为己身之元素。我所求的,不过是一种诗意、智性的生活。如泽农所言,“对我来说,要紧的是不仅仅成为一个人”。另一个人在他处等待,“泽农在此。我自己。”
900.到灯塔去,伍尔夫。
写得真好啊,诗的小说,《海浪》予我相同的感觉。时间流动如水,停滞或急行;空间变化如画,或收或放,色彩变化无形。我想起沈从文的小说,同样是盈满了诗意,像不浓的绘画。又想起冯至的诗“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正如莉丽画画一样,人类渴望在散乱的时间与空间断体碎片中,拘束整饬出一片规则的形体。这是人类伟大的幻想,尽管它会碎裂,却不失为勇气的赞歌。伍尔夫的意识流做到了真正的模仿时间与空间,而并非如大多数当代作品,使用意识流仅仅是为了表现一段意识的变化。可是这样的变化,在意识流手法出现之前,也能表现得很好。使用之,往往倒成为一种媚俗行为。我失望地发现,当代每部小说都要出现意识流,却一点做不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