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遇上莎莉
当哈利遇上莎莉
1.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很喜欢,开始的介绍各位相伴多年的伴侣的认识过程是我喜欢的引入一场恋爱故事的开头,电影中也有穿插这些interview,然后整个跨越了10多年的友情的不同时期的拍摄也都感觉很好,这种理不清的爱情或者友情的感情也让我感觉很好,整个拍摄是平缓而不跌宕的。
2.关于故事情节部分,从朋友到恋人的情节,一般大家谈恋爱也会有一个从朋友到恋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是短,也许感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是美好的,那从朋友到恋人的漫长过程是不是也应是非常美好的------想慢慢透过面纱看到一个人,想触碰到隐藏已久的要牵你的手,想跨过界限,得到的那一刻和等待之后相互牵绊的长久岁月。
3.这个电影的音乐原声带我有下到过mp3,好听,成了mp3里使我快乐的保留曲目。potato、tomato,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诺拉以及她的一些好电影
4.我非常羡慕哈利和莎莉的这种情侣,特别喜欢常年的朋友变成恋人这种情况,因为彼此都对对方非常了解,有什么不好的都彼此参透,这样不会因为真正在一起后发生一些状况而抛弃对方,因为对彼此的了解可以很大情况下排除这种情况,而多年积累的良好的感情可以为在一起之后的相处增加不少情趣。
5.有趣的花絮——-
创作背景
1984年,导演罗伯·莱纳、制作人安德鲁·沙因曼和编剧诺拉·艾芙隆在纽约“俄国茶屋”共进午餐,就新片展开讨论,但艾芙隆拒绝了莱纳提出的提议。三人的第二次会面很快转变成对莱纳和沙因曼单身生活的讨论。第三次会面时,莱纳提出希望拍摄一部聚焦两性关系的电影,男女主人公唯恐性关系会破坏两人友情却终究没能逃脱本能的驱使,艾芙隆很喜欢莱纳的想法,并随即将莱纳和沙因曼作为采访对象,以积累创作素材。
剧本创作
艾芙隆先后多次修改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创作期间,每当无心写作时,艾芙隆都会采访制片公司的员工,其中有些访谈后来被穿插在影片中,不过均由演员演绎并经过了重新修改。艾芙隆的剧本中有许多台词都是基于莱纳和克里斯托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
艾芙隆一开始打算给电影起名叫《How They Me》,并先后换过多个标题。莱纳甚至于主体拍摄在剧组人员中展开了一场竞赛:想出片名的那位可以赢得一箱香槟。当比利·克里斯托签约成为主演时,片名还是《Boy Meets Girl》。为了表现出哈利离婚后单身期间孤独的心态,电影在曼哈顿拍摄期间克里斯托都会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而不是与别的演员一起。起初剧本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仍然是朋友,没有进一步发展浪漫关系,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结局”。最终,两人意识到让哈利和莎莉结婚作结尾更合适,虽然他们都认为这种结果通常是不现实的 [7] 。
拍摄过程
莎莉在凯兹熟食店假装性高潮的经典场景,梅格·瑞恩反复重拍了多次,长达数小时的高潮演示令其疲惫不堪。剧组之所以决定拍摄这一场景,是因为影片过多的关注于哈利,缺少莎莉谈论的话题,艾芙隆提出女性假装性高潮的话题,瑞恩不但充分认同,而且建议莎莉当场模仿。在餐馆取景拍摄出自瑞恩的提议,而邻座的老妇人待莎莉佯装销魂之后脱口而出的“我要她点的东西”则源于克里斯托的奇思妙想 [8] 。
电影配乐
《当哈利遇到莎莉》的电影配乐唱片是美国歌手兼钢琴家Harry Connick jr(小哈利·康尼克)的作品。鼓手鲍比·哥伦拜是导演的朋友,他向莱纳推荐康尼克并给了他一盘磁带,莱纳非常满意。电影配乐的唱片由哥伦比亚唱片于1989年7月发行,随着原声带在全美获得双白金唱片销售认证的佳绩,康尼克为此赢得了自己的第一座格莱美奖 [11] 。片中的《It Had to Be You》、《Where or When》、《I Could Write a Book》和《But Not for Me》四首歌是由康尼克与施艾曼部署和编排的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