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玄奘之路》有感
十岁入佛门,十三岁剃度,青年西行求法,不惑之年回归故国,余生潜心佛经翻译事业。终其一生,无愧于己,无愧于佛,无愧于众。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玄奘之路》,很是感慨。中学课堂上对这一段历史的描绘寥寥几句——玄奘西行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仅此而已。接触到这个纪录片后,我才算明白这一段西行之路的意义:那是一段关于梦想的旅程,一条丰富的人生之路,一幅镌刻在历史中的史诗画卷。
当时国内的有关于佛的典籍并不完善,佛学并不系统全面,这些问题困扰玄奘很长的时间,以致玄奘最终决定西行,去佛门诞生地——印度系统地学习佛法。但这一段西行之路并不顺利,隋朝覆灭,大唐刚建立,国家动荡,禁止百姓西渡。因此玄奘是以偷渡的方式离开的。
玉门关那一段描写很是精彩,经过第一个烽火台他就被抓了,岂料主事的是诚心信佛之人,不但没有把他抓起来问斩,反而厚待玄奘,为他行了方便。
尽管如此,他的旅途上还是遇到很多困难,寒天雪地,炎炎黄土,干旱缺水。与此同时,他也遇到了很多贵人,从高昌王麹文泰到西突厥王。心有明月,砖塔有缝。当你确定了前方的道路,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说的大抵如此。
整个纪录片有三个场景很打动我。
其一是,当他来到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时,那里佛法已经没落,四处浮现出凋零的残像。画面转向玄奘在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树下难过的哭泣。导演不仅拥有共情能力,而且能够把这种情绪通过镜头场景来表达,哪怕是现代的我,也能透过屏幕感受到玄奘心里的悲戚。当佛在传道时,你不知道在哪里。当你一心求佛时,佛已近凋零。它让我明白,世上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但凡人依然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倘若心向往之,务必马不停蹄,无论结果如何,无愧无悔于心足矣。
其二是,当他来到那烂陀——世界佛家圣地(里面的人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高僧,研究佛学的各个派别,还研究逻辑学、数学等,算是一门综合性大学),他作为大唐来的留学生,受到热烈欢迎,当他一步一步走进殿堂,虔诚地跪下匍匐着身子,年迈的大师抚摸他的脑袋,画面上的玄奘留下了复杂的泪水。我想没有人会质疑导演是否把玄奘的形象塑造得太感性。经历过生死轮回的考验,翻过千重山,眼看就柳暗花明,却遇到佛寺的没落,对于虔诚的教徒,前路变得茫茫,倘若不是强大的信念,一次又一次自我说服,倔强追求,又有什么能够支撑他走到这里呢?
其三是,多年学成回归故土,不忘初心,潜心翻译从印度带来的梵文经卷。虽说学海无涯,但是已经拥有非常高造诣的玄奘,没有继续留在佛学圣地,而是回到大唐——佛学发展并不系统全面的故乡,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并且坚持步道。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三十而已》,曼妮在上海打拼,受了感情的伤,决定不再沪漂,回归家乡。但是当她回到家乡后却出现各种不适应。她对父亲说起了自己的疑问,“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觉得那儿不是家。但现在回到家,却觉得家更不像家了。”长安城,不似那烂陀学术氛围浓厚、享誉世界的智者云集,鲜少有与玄奘论道的人。更多时候是玄奘为其他僧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离开了他的迦南美地,他选择了孤独——一条渡人之路。
玄奘终其一生,非常简单执着地追求佛法,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懵懂的僧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事事通明,也人情练达。至今,他依然用他的事迹影响着后世人。
希望我也能摒弃尘世俗念,觅得世上法。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