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查看话题 >如果是我,也会选择做“虎妈”
如果是我,也会选择做“虎妈”
最近在图书馆借了本老书《我在美国做妈妈》,看完后想法还挺多的。
这本书应该是充满了争议的。
母亲在家中的绝对“威权”是最大的糟点。说一不二、独断独行、不容置喙,仅仅是描述,就已经让人心惊。孩子完全成为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见的提线木偶。生理、心理的持续高压,很难让人不崩溃。长大后进入青春期的叛逆、不服管教、肆意妄为会更加来势汹汹。亲子关系也持续恶化、奔溃。
美国“虎妈”因为自身丰富的学识、经验,幸运地选对了姐妹俩的音乐之路。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走在父母安排的并不适合自己的一条岔路上呢。最终巨大的“沉没成本”付之一炬,已形成的扭曲性格、错误观念也难以修正、心灵的创伤也需要修复。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唯成功论”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或许很多年幼懵懂的孩子也的确需要“虎妈”这样严格的“推一把”,才能更早地通过试错,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积累自己的能力值,从而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我认为,一个人靠着“一技之长”才能实现经济、人格、思想的独立。然后更强大的“一技之长”在成全自己之余,更能够感动、激励、启发他人。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姐妹俩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人生价值上的成功。通过严酷的训练,她们在音乐上有所成就,在拥有强大的乐器演奏技能和音乐感受力之外,坚强的意志力、充足的自信心、不怕辛苦的忍耐力,是更难得的,它们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母亲蔡美儿虽然很严厉无情,但很多观点、理念结果导向是正确的。现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高、家中长辈无限宠溺,导致很多孩子吃不了苦。从概率上说,“慈母多败儿”仍是真理。
天赋+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撇开“天赋”这个先天基因决定的要素,我们重点来思考一下“努力”。
1、制定清晰的目标。姐姐在钢琴上小有成绩后,顾及到妹妹的自信心,蔡美儿的家人建议妹妹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乐器,容易出成绩。但蔡美儿反其道而行之,在进行测试、予以信任之余,让妹妹学习难度更高的小提琴。并在确定妹妹的确有演奏小提琴天分的前提下,继续后面高强度的练习。虽然妹妹最后选择了网球,但音乐的熏陶已深入骨髓。
2、持续高强度的练习。每天数小时的练习不用多说。甚至在旅行中,蔡美儿也想法设法联系酒店、练习室安排好乐器,在游玩景点之间见缝插针安排姐妹两进行练习。她还利用仅半小时左右的课间,送女儿去学琴。这样的朝着目标,一往无前的执行力真的respect!
完美的表演、稳定的台风,正是来源于大量练习的自信和领悟。结合我自己几次糟糕的演讲,正是因为练习量不足,所以底气不足。
3、以身作则的示范。“努力”是移民一代和二代的最大特征。在移民一代父母的严格要求下,蔡美儿和她的姐妹都毕业于美国名校。难以相信,蔡美儿在四处带两个女儿拜师练习、参加竞赛、教学之余,她还出了两本书。从女儿学习乐器起,她就全程旁听,甚至完全掌握了老师的教授内容,对女儿的琴技监督、纠错、指导。女儿们在繁重的学业、乐器学习、比赛之余,还到过几十个国家旅行。蔡美儿的妹妹在癌症治疗期间,还撰写论文。实在是太厉害了!
神样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意志力管理!
人类天生是喜欢“轻松”的。要想充分激发潜能,追求卓越,势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哪种能力的飞速提升,都势必要和单调、枯燥、长久、孤独的“修炼”为伴。
很惭愧,即使我已经奔四了,对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特长仍是不甚清楚。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虎妈”的行为。
现在作为一个失败者的我,真切地体会到在现有社会体制下,成功的事业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带来自信、满足、认可、肯定,并形成良性循环,即达到了马斯洛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所以,我也会选择成为一名“虎妈”。但在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对话、引导方面会有很大的调整,努力做一个严厉但不严苛,慈爱但不溺爱的“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