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82年生金智英有感
刚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普通人的生活真是普通又痛苦,有时候看到文章中几个片段,会让我突然想要掉泪的冲动,一直觉得自己缺少共鸣情感,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金智英的生活就是我之前有经历过的。
我90年后,出生在传统的潮汕农村,说到潮汕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那个地方很重男轻女,没错,确实是很重男轻女,特别是农村。我妈为了生到男孩,一共生了8个小孩,我的两个弟弟最后姗姗来迟。终于我妈完成了这个在潮汕地区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我周围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他们的家中一般有4个左右的兄弟姐妹,无一例外家里一定要有男孩,一个不够,要2个才够的。到了现在我的同龄人结婚生子,他们也有这样的观念的,但是相比父辈来说观念稍稍有点进步了,家里有一个男孩就够了,所以他们一般会生2-3个小孩。
男孩子从小在家里的待遇就要比女孩要好得多,吃穿住行都是优待的,家里有的资源都是倾向于他们的。我们从小都会被教导,赚的钱要拿回家里补贴,以后嫁人了,如果经济条件好也要帮衬娘家。和我同龄的大部分的潮汕女孩子普遍都是小小年纪就出来打工贴补家用了,赚的钱很大部分都会用在给家中的兄弟读书。所以家里的小孩学历相差很多,有的姐妹是小学毕业 初中毕业,他们的兄弟是大学毕业。学历造成的差距导致我们以后要走的路也不一样。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从底层逆袭。父母都会用一句话来概括:命理。 得要相信命运,不要去争。 真搞笑,明明大家从小得到的资源都是不对等的,为了隐藏事实,然后就编造出一句话来糊弄。
小时候的我,一直很反感不公平对待,对于我妈分别对待我和我弟,我都会非常不服气与之据理力争,但是到最后我都会以失败告终的,说实话整个青春期我都过得非常不开心,他们都说女孩子要温顺,不要去争,甚至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非常不喜欢你们重男轻女,这句话也会成为衡量我这个人的品德。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也是初中后就开始工作为家里赚取生活费,直至到29岁把我妹供到大学毕业后,我才觉得属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是的,我还没有结婚,我才刚才从家庭的负担中走出,不愿意再走进一段婚姻再去供养一个家庭,作为一个潮汕人,我闭眼就能知道婚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不愿意也不舍得把剩下的年华奉献在婚姻里,目前我只想守护完整的自我。虽说婚姻是由双方去守护和奉献的,但在我看来女性的牺牲会更大,步入婚姻到生下小孩,担心着自己即将失去的青春,健康,职场,以及同事,朋友等社会人脉,还有人生规划等。等到以后我遇到对的人想结婚的时候,一定会把这本书推荐给他看看,希望他能明白女性在婚姻中所做的付出与不容易。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金智英的妈妈,她聪明 能干 默默的守护着整个家庭的成长,最心疼的也是她,为了娘家,为了自己家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