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名人录 | 被称为拼命三郎的他,为抗疫插入一枚重要“芯片”!
他被称为科学界的拼命三郎,
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是登上航母的那一刻。
他说,“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追求。
善建者不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与他身后的科研梦!

杨善林,男,1948年10月5日生,安徽省怀宁县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席博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双聘院士,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
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01最前延
时代的追梦者
1966年,杨善林从桐城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接着在冶金建设公司当了8年工人。这期间,他一直关注技术,关于科研的梦,悄悄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一代人命运的拐点发生在1978年,那一年,杨善林30岁,恢复高考后,杨善林成功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这也成为他日后科研的起点。
当国家的转折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奋斗也成了这一代人身上最闪亮的品质。
02最前延
拼命三郎
提起杨善林,比起工程院院士,“拼命三郎”的外号更加为人乐道。他会在床板上搞研究,围着病床讨论项目,打着石膏继续工作……被称为“拼命三郎”,杨善林轻伤不下火线,工作精力之旺盛,好多年轻教师都自叹弗如。
在杨善林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各种奖励、成果纷至沓来,要问哪里来这么大的劲头? 他说:“我要追赶错过的时间。很多次,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一边打吊水一边工作。2007年,由于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杨善林接连做了两次手术。在医院里摆放在床头的依然是各种学术材料和申报材料,病床成了他的第二工作室。
03最前延和时间赛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为了尽快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杨善林一边一批年轻教授日以继夜奋战在科研一线,同时又组织骨干教师迅速开展“疫情的外延影响与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的研究。最忙时,一天工作 20个小时。 他研发的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将核心技术应用于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武汉疫情防控最前线,大大降低了医护⼈员交叉感染概率,减少了医疗资源消耗,提高了救护效率。可以说是为抗疫一线插入了一枚重要“芯片”! 04最前延一路奔跑,一路攻关 近年来,我国海军的足迹距离国门越来越远,国际国内危害我国公民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灾害现场医疗应急救援任务异常繁重,这些都对我国智能微创领域的医疗科技水平提出严峻挑战。 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与智慧医学系统长期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的情况下,杨善林率领团队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攻克了一系列高端装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难题,研制了智能微创诊疗装备系统,广泛应用于分级诊疗、灾害救援和国际援助,在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县市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并装备我国海军多艘大型水面舰艇。2016年4月,这套装备正式搭载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 杨善林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工作是科研人员的本职,如果能将个人的科研事业融入国家命运中,我深以为幸。”

与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不同,中国的航母远洋出海后,除了船上基本的医疗资源配备外,如遇到一些意外的手术,比如拔鱼刺、阑尾手术,就需要远程的医疗智能互联。
目前,这套移动微创装备已经搭载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等多艘我国海军大型舰艇,还成功保障了第 19 批亚丁湾护航和也门撤侨任务。
05最前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杨善林曾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科学而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杨善林看来,作为老师的初心,就是把人才培养出来;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就要把科学研究做好,争取做到科研的前沿。
当今,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我们面临不少“卡脖子”工程时,“中国是个大国,就必须要有大国思维,在国际上主要领域发展的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既要针对我们现在当下的技术,又要发展引领未来的技术,这两者都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方法。”
作为科学家的杨善林院士认为,不想把自己的科研做到世界顶尖就不是好的科研工作者,“每攻下一道关,对于国家就是一个贡献”。

来源:安徽画报 06最前延教书育人,为中国“智”造 上世纪90年代初,进修回国的杨善林在校园里牵头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跨学科研究所,并成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铸铁材质参数液态在线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生产此类检测控制系统的国家,解决了全国铸造企业遇到的铸造废品率、耗能和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他主持建立的整车产品开发的分级优化与决策模型,形成了有特色的轿车整车产品开发流程及其控制技术,为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内管理学领域,杨善林首次系统地对先进制造过程管理建立了一体化管理与协同优化理论体系,使管理理论研究为企业管理实践发展提供了更好地支撑,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共发表被SCI收录的科学论文50余篇,被EI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出版《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3部专著,并得到了该领域国际著名学者给予的高度评价。
2011年,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授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管理学科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杨善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学风正派,品行端正,事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他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粗略统计下,杨善林门下毕业的博士生已经超过30位。
写在最后
正如他所言,“院士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荣誉。我不会因为当选院士而改变。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的杨善林工作生活一如往日。而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仍然是当好学生们的老师。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文章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图片来源安徽画报,无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