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之旅(4)——访留园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苏州 晴
从狮子林参观完,我去了留园,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最富盛名,其次是狮子林,再后面就是留园和沧浪亭。
我买好票进入,在售票的门口就先看到一个“吴下名园“的牌子,也足见对留园的评价之高。留园是明代的园林,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当时是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当时人们称为东园。太仆寺少卿在明朝是正四品官员,太仆寺属于朝廷的中央机构,在兵部下面,主要长官马匹,所谓少卿是副职,相当于副部长。 徐泰时(1540——1598)是很有建筑学家眼光的,他曾经在工部也当过官,主持修复慈宁宫,他也以自己的建筑才华为留园奠基,使其成为后世著名的千古名园。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逐渐荒废,到了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吴县东山有一个叫刘恕的人得到了这个废弃的东园,他在这个基础上修建,重新复兴了留园,这个工程一直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才完成。他在园子里种了许多种类的竹子,因为竹子颜色有轻寒之色,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寒碧山庄”,但是因为主人姓刘,所以大家也都习惯了叫“刘园”。
刘恕在清朝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藏书家,他也很喜欢收藏石头,这些爱好奠定了留园的文化特色,刘恕经常把自己的书画、文章、古人法帖刻在园子中的廊壁上,后来很多人也追慕这个嗜好,让留园的书刻逐渐丰富起来,而因为收藏石头,今天的留园也保存了大量的盆景,奇峰异石很多。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打到苏州,苏州城在战争中许多建筑都被毁坏,但是这个寒碧山庄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常州人盛康购买到了这座园子,重新对这里缮修加筑,到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整个园林更加雄伟,因为园子前主人,所以盛康仿照著名随园的案例,也取谐音改名叫留园,盛康去世以后,园子留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官商盛宣怀。在盛宣怀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日盛,清代文学家俞樾称赞这里是“吴下名园之冠”。
我没想到留园居然是盛宣怀的祖宅。
进入民国,1930年代,留园日渐荒芜,1953年这里再度被修复,1990年代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这样留园变成了一个宅子、园林连成一体的建筑。
我来留园游览,这里的游客明显少于拙政园和狮子林,不过到让我能更好的欣赏这座园林。
林泉耆硕之馆是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所建,馆内有两匾,南边"奇石寿太古",北边"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林泉耆硕之馆为一屋两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林泉是指林泉石,是游憩之地。耆,指高领。硕,有名望的人。因此,这里是指老人和隐士名流的游憩之所。
留园里面有一个庵堂,这是一大特色,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据杨一村讲,1953年整修时,他是工地负责人,其时砖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当时缺乏有关资料,疑为伫云(见留园1982年前所有说明书)。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应作贮,孟郊诗“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年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苏州旅游丛书《留园》,即称贮云庵)。今已根据史料,恢复原名。
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老僧不见不闻为上乘。庵堂中的对联。
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冠云峰瘦、漏、透、皱”的特点。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冠云峰高5.7米,底高0.8米,总高为6.5米,重约5吨,其高大为江南园林中湖石之最。
在留园中很多五个字名字的庭院楼阁,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清风池馆, 《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远翠阁,唐代诗人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自在处,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涵碧山房,这名字让我想起在台湾日月潭见到的蒋公昔日的别墅涵碧楼的名字。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活泼泼地这个名字也挺有意思,取自殷迈《励志》中的诗句,从古人给自己的亭台楼阁起名字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大量的阅读背景和个人情趣与胸襟抱负,这个地方是给客人小憩用的。
整个留园相对比其他几个园林,最具特色的就是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奇石和盆景。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漫山枫林,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
我走回入口处,入门的地方显得似乎很局促,没想到真正走进去会是如此多的趣味与别有洞天的景致,这也是古代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让人不断有惊喜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