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电捷通诉苹果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
2017-11-28 20:54 作者: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彭飞 来源:法治周末 (本文为转载,侵删)
西电捷通与苹果公司之间的专利侵权诉讼,被业内看作是“蚂蚁”与“大象”的对决,但由一案引发多案的案情走向,让人始料未及。
11月14日,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电捷通)诉苹果公司、西安国美专利侵权案,由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西北政法大学公开开庭审理。
本案在正式庭审之前便广受关注,不仅在于这是中国企业向苹果公司发起的又一起重磅专利诉讼,还在于这是西电捷通继起诉索尼公司专利侵权案后,就同一涉案专利发起的第二起诉讼。
庭审陈述中,西电捷通律师指称,苹果公司在其iPhone 6系列产品、iPhone 7系列产品及iPad平板电脑等产品中实施了其持有的一项专利,并根据苹果公司侵权及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提出了1.5亿元人民币的索赔请求。
对此,苹果公司律师认为“西电捷通主张全部都不成立”,并以“涉案专利并非标准必要专利、被控侵权产品不侵犯涉案专利、权利用尽、不应给予侵权行为以禁令救济”等角度进行回应。
庭审结束后,本案未当庭作出判决,下次开庭日期另行通知。
起诉索尼之后西电捷通再向苹果发起专利诉讼
西电捷通和苹果公司的正面交锋始于一起涉及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侵权诉讼。
该专利系西电捷通研发并持有的名为“一种无线局域网移动设备安全接入及数据保密通信的方法”(专利号为02139508.X)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WAPI核心专利。
据了解,该专利在2005年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发明金奖。与Wi-Fi安全技术相比,WAPI在双向身份鉴别、防范非法接入、防钓鱼、防假热点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弥补了WLAN技术标准中的安全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利技术当年在美国申请专利授权时曾遭遇阻力,并由此成为了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届中美商贸联委会议题,最终得以解决,成为2013年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中方的重要成果。
在距离本次庭审半年前,西电捷通就该涉案专利与索尼公司刚刚结束了一场专利诉讼鏖战。
2015年6月,西电捷通公司对索尼移动(中国)有限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2017年3月22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索尼公司行为构成直接侵权及帮助侵权,判决索尼公司立即停止侵犯涉案专利权行为,赔偿860余万元及合理支出。
根据《人民法院报》此前报道,2016年2月2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调研期间,曾旁听了该案的庭审。
2016年4月,西电捷通同样以专利侵权为由,将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和西安市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诉至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专利侵权行为,停止销售侵犯西电捷通专利权的手机产品并赔偿经济损失。
西电捷通在庭审中指出,2010年,苹果曾与西电捷通签订了专利协议,明确了2010年至2014年5年期间的专利许可费。不过,2014年年底双方合同到期后,苹果公司便拒绝支付相关费用。历时16个月磋商未果后,西电捷通遂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西电捷通起诉后,苹果公司于2016年5月提交了管辖权异议申请,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随后苹果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结果被驳回。
2017年11月14日的开庭,即为最高人民法院驳回苹果公司管辖权异议后的首次正式开庭,也标志着这起备受关注的中国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正式进入到关键的庭审阶段。
案中案:被诉专利侵权后苹果接连提起三起诉讼
2016年4月,西电捷通以专利侵权为由向苹果公司提起侵权之诉后,苹果公司遂发起还击。
2016年5月10日,苹果公司针对西电捷通的涉案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起了专利无效请求。
苹果公司申请西电捷通专利无效的理由包括:说明书公开不充分、权利要求修改超范围、权利要求不清楚、权利要求缺少必要技术特征、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权利要求不具新颖性和创造性等。
2017年2月,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决定,驳回了苹果公司的无效请求,维持涉案专利有效。苹果公司随后再次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事实上,西电捷通的该涉案专利已不是第一次被提起无效宣告请求。
在和索尼公司的专利诉讼期间,2015年8月,索尼公司同样针对涉案专利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理后,于2016年2月作出决定,维持涉案专利的专利权有效。而索尼公司最后并未针对复审委的上述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记者了解到,在发起专利无效请求后,苹果方面还分别于2016年9月和2016年11月,接连针对西电捷通发起“专利使用费率”诉讼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诉讼。
在业内人士看来,西电捷通与苹果公司之间的专利侵权诉讼,是一场“蚂蚁”与“大象”的对决,但由一案引发多案的案情走向,让人始料未及。本案后续是否会延续索尼前案的结果,还是另有转折,记者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