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两大陷阱
这个题目的由来(https://yixi.tv/speech/873 )视频里的截选,讲的背景是2013年左右北漂住在地下室里的年轻人的故事。(截图如下)

面对生活,发现哪个有可能好赚钱,就去学习入行,这个想法本身没问题。可能就像截图里的想转行的小伙子,学习之后发现“设计”远远不是一个工具就能简单把握的,于是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中了陷阱。
他得出的重要两点:一、是和别人做比较;二、是证明自己。
我其实很惊讶,花了9100块学习了技能,技能没用上,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一点都不关于“钱”,而是关于自我,关于个人价值。
和别人做比较的视角是“他人”,证明自己的视角是“他人”,于是“他人”的视角——这里用他人的“凝视”来代替,意义就是 人生——“自我”的两大陷阱来自他人的“凝视”。
蔡永康的说话之道里谈到对于成功的判断,大部分人用金钱来是用金钱来判断成功,他觉得这很危险,因为金钱能满足的事情不多,所以用这个来衡量的话,他认为人会变单调,而且最后会失望,因为金钱无法满足那些需求,越搞清楚这个的好处在于,那就不要花那么多心力去赚钱,因为第一个,你如果不是那块料的话,你花那么多精力,也赚不到让你足以符合你期待的钱,然后第二个就是,赚到了,你也会失望因为它没有你想要的那个效果 。括号内是来源视频链接(蔡永康的说话之道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J411B7bj?p=2)
之所以先弄这两个例子上来,是想表达,“钱”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钱跟生活的一切有关除了钱本身,而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钱也就关乎权力。这其实很符合我们认知,或者是某一些符合,可是要具体指出来是什么的时候,又似是而非。接下来从《资本论》卷一里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这个呢?
简单版本:
除去一开始的商品交换的目的,(古代从事农业的体力劳动者不具有个人的自由)到近代之后的发展就是变成了在日复一日的交换中,人所做的都趋向为了“钱”,我愿意做这个、为什么做这个,是因为它给我带来更多的价值利益,你为什么拍马屁,你为什么欺上瞒下,你为什么不敢承认错误,你为什么屁股歪,等等,这一列的源头通过“钱”的转化驱动实施不同的行为。
当“钱”能获得别人时间,当钱能获得肉体的人,当能让人做出违心的事情,于是“钱”在各种方面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变。通过不断的重复这些“交易”,这样的认知被慢慢的固定下来,换一个词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这样就达到对人的“异化”和“物化”。
能够用“潜移默化”来形容的词最常用的是“文化”,于是要抵抗“这种观念”就是另外的“文化”进行对抗。
比如有人觉得“人”去做服务员,他为了“钱”在餐厅里工作,碰巧服务“你”,然后你觉得不需要说“谢谢”,因为这就是对方应该做到的。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当服务你的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人”对“人”的服务,是需要表达感谢,即使是最浅层的意思。
古今中外文化上对于“钱”是什么态度,虽然个人有多大相符就另当别论,毕竟如果被“钱”打过脸的人,或许不会那么放得下,或许到了中年不惑的时候。(挖坑找时间填,如何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与实践)
进阶阐明:
马克思从最直观的“钱”开始分析,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前提,就是“钱”这个东西得能流通才算“钱”,不然这就是纸张/原料/观念,但是能流通的不一定都能成为“钱”,比如河水,对于能取得他的人都能流通,但是这里面所有人都不会把它当作“钱”。流通的性质很多都有,但是只有那一部分可以是“钱”,“钱”的外在形式这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卷一里用“商品——货币——商品”(用“W-G-W”缩写),指卖出商品取得货币,用货币买商品,在这过程中,货币(钱)就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对于你去便利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你是买货物,对于便利店它是买“钱”,买“钱”的越来越多(做生意的老板赚的钱的来源,现在是知道老板手里的“钱”:个人的钱=8:2),这就跟商品交换的一开始的目的发生了改变,他们是为了“钱”,和如何使“钱”增值。如今好像只要把钱放银行,个人的财富就会缩水一样(在银行的数字可能会缩小)。
当商品交易的最一开始,用物品交换物品并不方便,直到“货币”的出现,打破了个人的生存需要用物品交换必要的物品来维持生活,转变成为个人的生存需要物品交换“货币”来维持生活。于是人的价值让位与“货币价值”,“货币价值”的多少就影响了人对于人价值多少的判断。
这里还牵扯到“权力”和政治,“恩格斯说明:“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政治经济学/1467?fr=aladdin)
仅仅因为“钱”而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一般人认为只有幼稚的人才会那么去想,比如为了买iphone6用自己的肾去换“钱”,“笑贫不笑娼”(当然要正确看待X工作者),“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钱”和“权”是绑在一起的,原因就在于前面指出“货币价值”替代了人的价值。
以上就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的人生的两大陷阱:一、是和别人做比较;二、是证明自己。为什么跟钱有关,在这个层面上“钱”就是他人“凝视”你的方式。所以和别人作比较的时候,要除去所有“钱”的附加,证明自己的时候要除去所有“钱”的附加。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做奉献”“无私”“爱心”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形容有价值的人,但是没有“钱”,又会被人(有意或者无意)不尊重认为是没价值的人,这样的矛盾体现在生活各处。环卫工人/服务员一方面辛苦劳动,一方面被要求“灰尘论克”“烟头论个”“剩饭论克”等方式克难,地位差别跃然心中(地位与阶级的关系不进行讨论)。有的人会只是有些人这样,影响不大。
当这些落在个人身上的时候,影响最大的就是跟你有直接关系的关键人物,你做一份工作的时候,路人突然苛责你要这样,你大概会觉得对方是个神经病,跟他有什么关系(反例:主观无缘无故受到陌生人的责难:网络暴力)。但是,上面的例子都是“个人”生活关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提出的苛难(苛责为难),这样的影响是属于能直接影响中具有第二大影响力(第一大的是父母)。例子是:职场PUA,“广州女环卫工勇敢举报男站长:他骚扰我4年”(自行百度)等等。
回到刚刚讨论的矛盾中。用国内的话:市场经济体现你的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又不能被此限定。于是有些人觉得中年危机是恐怖的事情,觉得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这恰恰是年纪增长了,还在用市场价值来认定自己的价值,思想上偷了懒,还好的是,思想没有中年危机一说,一切现在开始都不往。
写这些是之前想要写的,但迟迟没有进行反思。前些日子,恰好来了大学同学,他一直很焦虑的样子,失业的他又有房贷。他跟我说:
有些时候晋身需要送东西、拉关系才能职位上升,但是如果为了工作为了“晋身”就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但是自己继续这样奉献得到的又远远不足,于是慢慢激情磨灭。还问到我,为什么一直不找工作,不怕被社会抛弃吗?
看中“晋身”带来的目的是:“钱”,那么就把这个关系跟“个人价值”脱钩吧;如果目的是“权”,那么再思考“人的价值”吧。如果是为了“梦想”,那么看看什么是可以抛弃的吧,但不要忘记地狱的道路是往往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社会/国家都不是具体的形象,也没办法成为具体的形象,不能用“阿中哥哥”来形容(这里指的内涵,语言游戏怎么玩都可以)。人即是社会,只要我不抛弃我自己,我不跟别人做比较,又不想证明我自己,按照人的价值活着,国王也不能挡住太阳。
© 本文版权归 microlightlif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