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小城与麻木的人民—《呼兰河传》读后感
严寒的时代酝酿冷漠的人心。
记得读研的时候,让隔壁寝室的本科是学文学的女孩给我写一个书单,看到其中名字叫《呼兰河传》,总觉得无非是写风景之类的传记,实在掀不起自己的兴趣,于是偏偏忽略了这本。前两天先是再次看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不禁再次被硬朗的文笔和所描写的时代可憎可怜的人民所感动,不禁联想到了他的学生—萧红,于是拿起了在床头的这本《呼兰河传》。
小说是萧红童年的回忆,算是一种自传,记录了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物。小说的开头从小城简单的景象描写开始,第一句:‘‘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已经为全书寂寞悲凉下了基调,这所小城是如此的寒冷,此后大幅度的篇章都是对呼兰河城风土人俗的介绍,这既是作者童年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东北小城真实面貌的宝贵呈现。光是习俗的生动描绘就已经就激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无疑是当时人们精神的盛举,萧红用每一个独立章节去诠释以上行为,每写一处都让我倍感生动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将迷信色彩浓郁的行为视为自己珍贵的精神宴席,愚昧且不自知,就连在拜娘娘庙的时候,都认为“阴间也是一样重男轻女”般的只先去老爷庙,再去娘娘庙;况且塑泥像的人在建造泥像是故意将男泥像建造的较为粗壮,而女泥像则较为温柔,以此人们自然认为娘娘是老实,好欺负的;娘娘不过也是被男人打的女性,除了多了些子女与其他凡女人没什么区别。每次读到有关这部分的描写,我觉得可笑又可悲,人们自然的将男尊女卑的思想强加于他们奉承的神像,这根植于骨髓的封建思想昭然所示,正如书中所写“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将挨打暴力视为平常,认为“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这讽刺的结论不但是在嘲讽这粗鲁的行为,更是对女性自我的不自知深刻表现。张爱玲说过:“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用在这里就如同小城里的所有女人干着同一种被欺压的生活,稀松平常,深受同感却不能感同身受。
小说的后半段,是关于呼兰河城几个人物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这本是鲜活灿烂的生命,十二岁的小女孩,却在婆婆的毒打和折磨中死去。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可爱的孩子,不懂那么多礼数与规矩,自由自在的小姑娘,她进婆家不拘小节,见人打招呼,就连吃饭能吃三碗,这可爱的举止在她婆婆眼中简直是不可饶恕,所以想给她下马威,可这团圆媳妇不是平常女子,在婆婆拧她大腿时,她可以回咬婆婆还喊着要回家。于是也就有了婆婆变本加厉的折磨,常常毒打到深夜,甚至用烙铁烫脚心 。我想,团圆媳妇像是一株新鲜的树苗,没有杂质,在那个女性被残害的时代,勇于与命运抗衡,但是,最终还是在一次次的封建和冷酷折磨中死去。而在她婆婆眼里,女人是不可能不挨打的,就算挨打也不代表什么,挨打就是为了给儿媳妇立立规矩罢了。自己当时也是被打过来的,所以儿媳妇也应该受此“教育”,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所谓“千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婆家受的所有气和不甘都报复在自己的儿媳妇身上,这是真实又残忍的写照,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又有多少个团圆婆婆和团圆媳妇呢?在现在的社会呢?消失了吗?
当团圆媳妇卧床不起时,她婆婆忍痛花大钱请抽贴儿(算卦的),抽贴先生看出了团圆媳妇脚上的伤痕,故意吓唬婆婆这家人,说是这疤不掉,阎王爷就会找到她,把她活捉。可婆婆家人并没有什么反应,于是这本是代表封建迷信的算命先生突变成了抱打不平的好汉,告诉他们阎王不但要捉团圆媳妇还要抓团圆媳妇的婆婆,现世现报,拿烙铁烙脚心是虐待,要下油锅。这才把团圆媳妇的婆婆吓得够呛,连忙跪在地上磕头赎罪。读到这,总觉得一阵愤慨,这个婆婆是如此的自私与虚伪,说到儿媳妇被阎王如何如何时没有什么反应,直到得知自己即将被阎王惩罚时,才会呈现自责的嘴脸。但这绝不是自责,仅仅是为了保命罢了,她的行为让人憎恶也让人无可奈何,也许能激起以封建迷信为生的算命先生的良知是最好的结果吧。
小说里还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是一个淳朴的劳动人民,本是平凡之人,只是因为和很多人喜欢的王家姑娘在一起,并生了孩子,便掀起了小城的一阵波澜。看客们一方面觉得王姑娘眼光不好偏偏看上个穷鬼,一方面也由此对这王姑娘由之前的喜爱变成了厌恶和诽谤,对这段情事,他们只在乎事情的走向,于是有一堆人天天守在冯家门口,窥探人家的生活并不断议论和造谣,巴不得人家上吊自杀。所以当王姑娘生下第二个儿子便撒手人寰后,看客们的这种心理达到极致,而这冯先生却异常的坚强,甚至比以前更积极热情,早起劳动,见人就打招呼,耐心的照料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书中写道: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在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不知道她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没有想过。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活着》里的富贵,都是劳苦人民,都是命运不公的人们,但是无论你的生活遭遇多少苦难,都不要放弃,坚强努力的活着。他的小儿子一直不长个子,可他却认为儿子在一天天长大,“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也长出来了”,我想这是呼兰河里生的希望。
萧红从儿时的开始,她不受父母的待见,唯有祖父与她相伴。祖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她,《呼兰河传》里,萧红的祖父像是一位怀有悲悯情怀的智者,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冷血麻木,而是更能体谅苦难善良的人。在家人因为萧红是女孩重男轻女时,只有祖父给予她莫大的关心与温暖;在所以人都对团圆媳妇指指点点时,只有祖父认为“我看倒也挺好”;当所有人对冯歪嘴子一家冷眼相待时,只有祖父帮助他们换了房子。祖父是善良的,算是冰冷的小城里,萧红的记忆里最温暖的回忆了吧。
读完这本书,会让人由衷对那个黑暗时代感到悲哀与无奈,而萧红的文字像镜子般单刀直入照进呼兰河城,她没有批判和指责,只是将真实血淋淋的事实让你看到而已。我想她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养育她的土地,陪伴过她的童年,她是充满回忆和感动的,另一方面,她也对呼兰河城人们的愚昧和麻木充满无奈和悲悯,所谓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悲苦交加,最后在香港浅水湾英年早逝,了解她的事迹后,我不敢说她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时,她在面对命运不公时,可以伸出自己的拳脚维护自我,就连弥留之际仍呼喊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所听之人不禁觉得悲凉无奈,我倒觉得这是那个时代女性挣扎的觉醒。小说里多出提到荒凉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像是她最后命运的投射。就连她死去后,依然有很多诽谤污蔑她的人,这确实在某一程度上加重了悲凉这次的意义。不过,她的文字给后来的人民,社会创造了光明和美好,这何不是另一种生命的意义。正如同丁玲在《风雨中忆萧红》中写道:
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偏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中。我们要使所有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