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舰喋血记》

这是根据当时英国一件轰动的真实大事件改编的电影。所以我想也就没有什么剧透的问题了。
看题目“叛舰”二字,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战争中的叛变、反水、投敌等行为。这行为在战争中很鲜见,但也并非绝无仅有。可当时英国并没有同别国有战事。那么,为什么“叛”?“叛”到哪里?“叛”的结局如何?就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也是引起轰动的原因吧。
事情发生在1787年的英国。当时英政府派遣科学考察船邦蒂号去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采集面包果树苗,打算移植到英国本土,指望着长出面包好喂养本国的大批黑奴。别管这任务现在看来是多么荒诞,邦蒂号还是在船长布莱的率领下出发了。邦蒂号隶属于皇家海军,舰长布莱当然也是海军的编制,官衔是上尉。按理说他手下的船员自然也是海军成员,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就是一帮子散兵游勇,其中除了正经船员外,还有随机从街上抓来的壮丁和监狱里准备立功赎罪的犯人,管理难度自然就很高了。可布莱舰长却是一个贪婪残暴的人,船员中稍有过失,就是皮鞭伺候,其中有几次仅仅是为了满足他的虐待欲。这样,在布莱多次施暴后,终于惹翻了大副弗莱彻·克里斯。率众兵变,夺取了邦蒂号的指挥权。并把布莱和几个他的随从逐到救生艇上,任其自生自灭。幸亏布莱除了残暴的性格之外,还有刚强的一面,他凭着自己丰富的航海经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英国。而克里斯们则回到刚刚离开的塔希提岛,带上各自的女友,漂流到一个不为人知的荒岛上谋生,最后不知所终。
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同名称相同故事的影片总共拍了五部。即1916年、1933年、1935年、1962年和1984年。因为年代久远,没有找到1916年和1933年的资源。剩下的三部便依次看了一遍。1935年版的由克拉克·盖博主演;1962年版的由马龙·白兰度主演;1984年版的更是大牌云集,船长布莱由霍普金斯饰演,大副克里斯由梅尔·吉布森饰演,船员之一由连姆·尼森饰演,可谓阵容强大。看完之后的感觉是,1984年版的导演调度、故事结构和摄影技术最佳,1962年版的人情味最浓,而感觉能够引发人们深度思考、事件描述最真实、人物性格最完整的当属1935年版的。三个版本的差距并非在演员的表演上,而是在剧本上。临写这篇观感之前偶然查到,后两个版本曾经分别获得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的提名,而1935年版的则是第8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确实是实至名归啊。那么我自己的观感就围绕1935年版的开始。
首先的问题是舰长布莱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他应该如何使用权力?影片中,出发伊始,布莱在甲板上对全体船员这样宣布:“全体船员要记住,我是你们的舰长,你们的法官,也是你们的陪审团。”就差没说出来“我是你们的上帝”了。俗话说的好:慈不掌兵。严格要求是很对的,不过这种严格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之上的。 权力的使用也是在民意首肯的前提下才得以正常实施。人们并不怀疑布莱在专业技能上的能力,可自恃有超人的专业技术就为所欲为也是行不通的。对于比来的做为,克里斯看的很清楚:“他不是为了军纪来处罚人,他喜欢别人屈膝奉承。”布莱不顾船员死活,动辄就施暴,为了一个小小的顶撞,就令军官拜姆爬到桅杆上,任凭日晒雨淋。船员暴露了他克扣口粮,上来就是24鞭子。军医病重,他仍然让他参加集合,结果死在了甲板上。可笑的是,布莱在每次施刑前,还要装模作样的引用海军条令,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可“对船员来说,一句体贴的话比九尾鞭要好用”。令布莱想不到的是,一旦失去了民意,他权力的合法性就已经丧失了。后来的兵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一艘船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在这四顾无人的茫茫大海中,布莱固然可以身兼舰长、法官和陪审团,然而一旦船员们发威,不用去反对国家不用去反对英王乔治,弄倒你个舰长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看看正史。这位布莱船长在经过这场叛乱之后,虽然在影片中遭到法官们的唾弃,却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调到另一艘船上继续担任舰长,其间还经历了两场小的叛乱,官职却直线上升,由上尉直到海军中将退休。这就让人们不得不质疑英国的治国理念和制度了。说到底,支持布莱这种残暴手段的正是英国施行的恶法。这是题外话。
另一个问题,来自大英帝国的船员们到了塔希提岛,碰到那些美丽的土著姑娘,他们要找的是性还是爱情?在84年版的影片中,克里斯导演的兵变似乎完全是为了那个塔希提姑娘,船长的不公只是个导火线罢了。在35年版中,克里斯这样说:“我从来没想到这世界上会有这么完美的人。她们天真善良。而且,她们还高贵。”真的如此吗?很难想像,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阶段的女人,茹毛饮血,终生劳作,没有接受过现代文明,尽管她是酋长的女儿,似乎也谈不上“高贵”。而一个英国绅士和土著姑娘之间,连话都听不懂,在生活的其它方方面面,更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你可以一时冲动,娶她为妻,可今后几十年的岁月中,如何相处?除非你把他当成一个免费保姆。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相通,是理念的契合。所以啊,编导把这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描述的太理想化了。
第三个问题,怎样看待克里斯最后的选择?克里斯在面对布莱舰长的残暴,忍无可忍之时这样说:“即使要被吊死,我们也要顶天立地的干一次!”实际上,克里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对于布莱的施暴,他多次忍让,直到他明白布莱所加之于人们的惩罚,是要摧毁他们的精神,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才揭竿而起。他也明白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如拜姆所说:“他自己对他的处罚比法官们判决他的要严厉的多。”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如果克里斯回国,被吊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被入狱他也能在难友和狱卒那里听到熟悉的乡音,被流放他也能感受到祖国的山川田野河流。而他最后无奈的选择是脱离文明,回到原始,再不能享受文明的生活,不能去体会文明的习惯,甚至不能去文明的思考。所有这些痛苦的代价换来的是活的有自尊。咱们这里有句俗话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每个人在面临这种时刻都会有踌躇和犹豫。62年版的影片中,克里斯曾经有过悔意,在35年版的影片中,船员们也反对烧掉战船,说:“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回不了英国了。”要文明还是要愚昧?要生还是要死?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当然,自以为看透了文明社会的虚伪,一门心思追求返璞归真的高更除外。
在影片结尾,拜姆在法庭陈述中这样说:“他们没有要求舒适,也没有要求安全。如果有机会当面和你们说,他们会说:让我们选择自由的做事,不要把我们当做奴隶,而是自由的英国人。他们想要的只是英格兰所期盼的每个人都有的自由。”我很赞同他的话。
影片中有一个和主题无关的有趣的场景。当布莱指挥讨伐克里斯的军舰搁浅之后,布莱命令打开舱门,让做为囚犯的拜姆等人上救生艇。拜姆对布莱说:“谢谢!你救了我们。”这时,布莱不屑的将左手向上一指,脑袋一歪,大声呵斥道:“拜姆先生,我不会不管你们的。上船!”一幅救世主的模样,还带着鄙夷的神色。查尔斯·劳顿简直演绝了!
本人评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