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如何更清晰表达,让人听懂你的话

中国的语言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而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又是参差不齐,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太容易出现说不清、听不懂的情况了。
比如说,下属向上司汇报一件事情,经常是把原因说了一大堆,说了十几分钟,上司也没听懂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而身居要职的人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听每一个下属这么浪费口舌的。
我以前经常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是错以为先说结论会显得突兀,所以喜欢先说原因,但有时候又担心对方与自己的认知维度不同,所以极力说得详细具体,结果冗长的前奏让我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结论就被打断或者直接误解了,这一度让我陷入懊恼中。
今天看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沟通失误的症结不一定在彼此的认知上,更多时候是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对,包括说话和写作。
这本书提出了“金字塔”这一结构模型,阐述了如何通过“金字塔原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金字塔结构”?
如果认为表达思想只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中太多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明明我们都已经非常认真的在沟通了啊。
这是因为,人是天生具有逻辑思维的人。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各种事物中寻找规律,自动自发地在脑海中为这些事物分组或建立联系,比如你看到一群人在聊天,你在和别人描述这件事时会习惯性地说:那里有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在聊天。你在脑海中已经自动以性别为基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组。
所以在表达时也是同样的道理,条理明确、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会让人理解得更好。
02 什么是“金字塔结构”?
但是前面说的认知偏差确实存在,那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找到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那层逻辑规律,它就像大树的主干,无论人类思想的树干发展出多少分支,长得多么千差万别,都要遵从主干的引导来进行生发。
人类最底层那层理解模型是什么呢?这就是本书作者芭拉拉·明托根据人类的思维特点制定的“金字塔结构”,它有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结论先行。
在表达一件事情时,先说结论,再说原因或者依据。这样可以让对方第一时间明白你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不是在你的长篇大论中费尽心机地去归纳总结,避免了发生误差的机率。
其次,自上而下。
金字塔结构的最顶端自然就是结论,那么向下的第二层就是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用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论,依此类推,每一层的思想都是上层结论的依据,像剥洋葱一样层层细化分析,那么接收者就会非常准确地理解这个结论的出处。
第三,归类分组。
如果同一层的论点论据是分别解释上一层的两个或三个论点,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类论据,这就必然要分别展开,不能混在一起。
最后,逻辑递进。
如果一个结论由几个原因同时推论得出,那么这几个原因的关系要么是平行的,要么就是逻辑递进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它们表达的顺序问题。
以上四点是“金字塔结构”的基本模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先以这种模型作为试练,当游刃有余时,可以尝试着其他模型,比如自下而上的推演法;也可以在其他场景中灵活应用,比如制作PPT展示文稿时。
本书中以写文章为例说明了最详尽的执行方法,很显然“金字塔结构”不止适用于写作领域,作者的主旨是希望在涉及思考、表达的各个领域,都能够建立一个基本规范,人们按照这个规范来思考、表达或者解决问题时,都能够彼此默契、提高效能、减少损失。如果这一个基本规范一旦在更广泛的领域里通行,将会迎来一个沟通无碍的高产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