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芳
静静的翻看红楼书籍,看曹公笔端下变换出的红紫缤纷的诸芳,再看大师们的文章中追究探源,自得其中,神思飞扬,也算是借此悼念曾经的林妹妹吧!不知是那九天之上的绛珠仙子,亦或是世间香魂已逝的陈晓旭。

拜读了周汝昌老先生的《红楼真梦》,老先生穷尽毕生心力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对红楼梦的程高版本的后续四十回从来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在《红楼真梦》中,他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命运有了全新的分析,重新的演绎。其中写黛玉之死尤令我动容,我本来也想,老祖宗和凤姐原来是如何疼惜黛玉,后来却为何如此狠心待她,临死之前的那句,“宝玉你好…”真真让人肝肠寸断。
周老先生的大意是这样的,黛玉本来为寄人篱下,有外祖母老祖宗在,嫌忌她的人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却也不敢下手,但老祖宗归天之后,害她之人如赵姨娘之流,便支使贾环到管理药材的贾菖、贾菱处串动伺机使坏,计难得逞,便向贾政进谗说菖、菱亏空钱财,舞弊徇私,着差人进行监管,而贾环趁机买通监管之人,将黛玉的药换掉,虽不是毒剂,但却与病情相反之力,身体每况愈下。此时老祖宗已然归天,宝玉也因家事牵连,被拿问罪,府中二个护她之人都不在身边。这日,心中愁苦,来到塘边排遣,但见天上一轮冷月,池内半亩轻波,月映池中,溶合水光,上下一片寒气,自觉侵肌透骨,此时心力体力都已支撑不住,想起上次月夜和湘云在此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那一句冷月葬花魂似是禅语在旁,顿觉生趣已尽,投水而亡。

周老先生自己也说这是对红楼之梦的寻真,世上最难之事莫过于此了,况且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已经深入人心,但寻真之旅还是要进行。此黛玉之死只是周老先生对前八十回情节的合理推测,是即兴之作,但焉不知或许这正是曹公的真梦那,周老先生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给我们对红楼梦的寻幽探源。
我也是倾向于黛玉先死,而后金玉良缘、钗玉完婚的。引以芙蓉花为证,第六十三回怡红开夜宴,黛玉掷得一签,签上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 别人不配作芙蓉。”七十九回中,晴雯含冤而死,宝玉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面语黛玉“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芙蓉一花,双关晴黛。而后续的四十回中,与前书留下的草蛇灰线不符,或者说让人觉得没有情酣之处。
黛玉只是姹紫嫣红,莺燕呢喃的大观园中的一芳,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辰,俗称“花朝”,也是黛玉的生辰,一句冷月葬花魂,正是大观园中诸芳宿命的一个总体写照了。补不完的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是以绛珠之泪,致死不干,万苦不怨。
《红楼梦》这个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经得起反复深入的研究,而至今还有岐见;曹雪芹的伟大,不止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曲折,更加在于他的诗词歌赋,在于他的象征写意,在于他的思想境界。我相信冯其庸先生的一句话:“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