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未知的自己》粗读
(楼下办公室有人在看这本书,第一次见到时,我看了一下作者是张德芬,看书面花里胡哨,就没有探微的心情了,心想无非是一些鸡汤。后来那本书就放在桌子上,陆陆续续有几个人看,终于我的读书欲望和对心理学的兴趣,驱使我看完了它。
读完还是有收获,比如阴影,内心的负面特质,投射等观念,稍作记录。)
当紧缩在苞芽中,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时机就成熟了。是紧缩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运作我们的人生,还是破茧而出,享受绽放? 不是你拜过多少师,上过多少灵修课,读了多少本书,磕了多少头,静坐多少小时,你就能脱胎换骨开悟。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心里的那些阴暗面和负面的人格特质。骨子里的心高气傲,以自我中心的狭窄视角。
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原谅。
生活就像大海,生活情境就像大海的浪花。偶尔的风浪不改永恒的宁静。接纳这种困境,允许这种困境。但我们常常选择对抗,常常把焦点聚集在让我们不快乐的事物上,不断去放大增强他们的影响力。不必对抗,把精力放在改造上。当厌烦人和事来临,会问,我是否能够欢迎它?答案是否。你在问,我是否能允许它的存在?答案好吧。 喜欢责怪挑剔父母配偶他人,是一种内心需求。需求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借批评别人差,凸显自己好。
快乐不等于喜悦。快乐由外在引发,喜悦是平静内生。 观照不舒服的感觉。(这个算比较重要的经验,当我在挑剔,埋怨,愠怒时,我不舒服,应该当下即关照,是不是因为我嫉妒,我恐惧,我怕被贬低等等)
凡是你能观察到的都不是你。(这条在《意识光谱》一书中见过,有利于认知真我)
阴影。就是我们的性格、行为及习惯中,自己不喜欢,不承认,不愿拥有的部分,被我们压到意识层面之下。之所以会不喜欢,不承认,不愿拥有,是因为在小时候,家人周围的人及环境等告诉我们,我们没有这些或是我们不能够拥有这些。如何发现负面阴影?你最讨厌的那种人拥有的特质。如何发现正面阴影?崇拜,仰慕的人。 投射。指我身上,内在有的一些特质(小气嫉妒懒惰不守信等等),我不承认,或是被我压抑了,也有可能是我其实很排斥这种特质,于是我故意看不见他们。但可以轻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然后,我会起反应,并且予以谴责。
从小就被灌输你必须能干的思想,但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制在潜意识里。时不时浮上来造成困扰。
疯狂的定义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出现。(适应于某种生活困境或情境,总是不能处理好,一面对某种当口,情绪就很差,从而心境变差,从而好几天都不高兴。比如看不惯的人,事出现了,不变的触发机制就反应了。这里就要更加深入的关照,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同样也适用于炒股,每次重仓被套何尝不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出现?太疯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