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天的故事
查看话题 >夏天里的故事—枸杞岛之夏!
不擅长写游记,却喜欢写见闻。旅行的感受,听到的故事,些许的思考,会让旅途深入心底。
曾经,冬夏的季节,我更喜欢冬天,因为可以玩雪,还可以雪中爬山。后来,到了上海,很难遇到大雪纷飞,更不会有雪山飞狐。但是,我仿佛也爱上了夏天,可以去游泳,可以去海边。
每年的夏天,家里都会添一只叫蝈蝈,随着它的叫声,和它的生命一起,走完整个夏天。
很多人觉得蝈蝈会很吵,确实,刚开始我也挺不习惯,渐渐地,却也有了喜欢。它时常给我夏日丛林的幻觉,让我不自禁地想走出房间,走进夏天。
这次,我们走进的是枸杞岛,大概是蝈蝈的督促:“我的生命都快完了,你却还没走出去玩。”于是,带着父母和孩子,出发港口,坐船去。
第一次坐船我就记得当时晕得厉害,心里想着,如此受罪,下次不来了。后来,被大海征服,绿绿的海水,让我忘记了一切。
这次上船又是一浪接一浪,就差五脏六腑都被浪出来了。孩子们也都晕哭了,哥哥吐得沉默,妹妹哭着要回家。我就更别提了,整个人处于太空舱的感觉,身体失去了重力。
第一次我就是吐,然后看海看时间,撑到码头。第二次我还是同感,却撑不下去了,于是各种努力,想着得有策略好好存在于船上。
我试着闭上眼睛放空一切,谁料越专注晕感越强。又尝试和家人聊天分心,居然说话更晕。
最后我侧趴在座椅上,却有了莫名的平衡,那种,和大海平行的感觉。海浪也不再和我垂直,而是托着我浪。
我的腹部靠着书包,仿佛抱着一根浮木,瞬间想到了坦泰尼克号那最后一幕,我也就这样存活了下来,慢慢地,睡着了。
由于船票紧张,我们都是坐快船,像快艇一样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凑巧都遇上大浪,整船一大半人都在晕,很多男人都在吐。有趣的是,一般先是几个人晕,然后互相看看一吐一大片,工作人员一直在发袋子,怕大家不够。
放眼望去,大家情绪都严肃而复杂,有的不敢动,有的不敢不动,各位表情一片凝重。洗手间遇到了都能心照不宣,同病相怜。工作人员很多女孩子,她们认真地看着乘客们,会忍不住笑出来。其实,我也想笑。
当然,运气好可以买到慢船票,近四个小时到达,一路很稳也不容易晕。船还很大,也会载着乘客的汽车去其它岛上去。
到了海岛,心情大好,儿子满血复活,女儿不要回家,我也想着下次可以再来。然而,那些难受都忘了吗,当然没有。大概是,这个苦吃得有期待,有意义,我们愿意为此付出。
接着,住了熟悉的地方,吃了熟悉的饭菜。正如朋友说的,他喜欢这里的民风淳朴,连续来了七八年。只是,慢慢地商业化之后,很多人就变了。我们觉得还得看人的本性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丧失原则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民宿老板,这么多年,他一直都那么亲切。然而,她帮我联系的接车老板娘,却两次更改说好的价格。带着戒心,我们开始自己找车,价格会低些,但还是会无意识砍个价。
我们自己找的开车小伙子姓叶,性格耿直,不开价不还价。因此还和我争执了一番,后来,却成了我们的固定司机,去哪儿总联系他。
小叶除了开车,还给我们讲很多故事,比如枸杞岛之前没啥名气,因为来了几个背包客,探索了附近的美景,照片吸引了大批背包客。直到政府参与改建,才规划成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后来,我想看日出,他推荐了大洋湾,早晨四点多就来接我们过去。海面的辽阔让我想到了曾经的黄山看日出,都是那么早,那么黑,那么安静。
当那山、那海,那般壮观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心中会有莫名的感动和感概。感动大自然的无私,感慨它的无情,有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我问小叶,“这海如此大,捕鱼的船都那么小,会出事儿吗?”小叶说当然,他爷爷那一辈出海捕鱼,回来少一个人是常有的事。那会儿科技没这么发达,出海只能靠船老大的经验,判断稍有差错,堵上的就是性命。
我看着广阔的大海,有些担心和害怕。我在等日出的山上看着大海里的一条条小船,漆黑的海面闪亮着星星点点,那是船上的照明灯。偶尔有一艘很大的邮轮,我的脑海又出现了坦泰尼克号,看来这悲剧的电影给了我蛮多记忆。
小叶说,那个很大很亮的是货轮或者邮轮。渔民白天作业非常疲惫,晚上便会把船锚抛得很深,休息一下再工作。然而,他们不知道货轮的航线,忽被撞翻就是整船消失,没人打捞也无法寻找,人就这样都没了。
亲人只会得到很少的抚恤金,却连最后一面也不能看到。他同学的爸爸就是这样没有的,单亲的妈妈很早就开了小店,供儿子读了大学。孩子很优秀地去了市里工作,谁又能体会那没有父亲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
听小叶说岛上的男孩现在很难讨老婆,都得去外面找。父母那一代倒还好,出岛的人不多,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做家务带娃。每次出海至少十天半个月,母亲陪着孩子们,担惊受怕,期待着丈夫安全归来。突然间,我理解了儿歌《小螺号》。
他说,70后的年轻人们开始走出海岛,留下来的基本没法讨到老婆,以至于他堂哥四十多还单着。到了他们这一代商业起来了,外来打工者也多,他们带来自己的孩子,也稍有转机。
现在大家的条件好起来,对于孩子的养育也很重视,基本都要送出岛去城里读书。一个岛就一个小学,中学还得坐船去另一个岛上,初中便开始住校了。
听说,岛上的学校从好几个班变成一个班,才二三十个人。而当地的习惯是,男人工作,女人带娃。于是,条件好的都会在城里买套房,男人在岛上工作,女人负责城里带娃读书。只是,我觉得,这样的常年分开,对孩子的养育真的好吗?
也有些年轻的女孩,结婚暂时没娃的,便是打打麻将,约朋友去城里逛逛街,如此富足的慢生活他们倒是满意。
还有闲不下来的总得找个事情做做,这大概就是追寻某种意义和存在感。但是,生了孩子,他们还是得面临分居,为了上学去到城里。这已成为风俗甚至是规则一样,大家都默默遵守着如此约定。
若说,曾经不得不的出海离别,是为了生存。那现在,出海养娃,大概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吧。儿时自己的父亲出海没空陪孩子,长大后自己成为奋斗的父亲,留在海上,却送走了孩子。
小叶是在这个岛长大的,儿时朋友们一起上学,中学又一起坐船去另一个岛。他们从一起晕船到互相聊天到可以打牌转移注意力,到现在坐船毫无感觉。现在想来却是非常宝贵的回忆,现在的孩子们却因追求更好的教育,从小便淡漠了亲情、友情。
我想着,既然岛上发展好起来,是不是也可以规划一下教育呢?比如多建设孩子的游乐场,当然,我觉得沙滩和海就是最好的。那么,是否可以提高育儿意识,比如家庭教育。然后,多建学校多引入优秀师资,开设丰富的兴趣班。而不至于,大家为此纷纷离岛,孩子小小年纪就和父母分离。
我问小叶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他说有的口口相传,还有靠自己那爱讲故事的叔叔。我说:“那你和叔叔的感情一定很好,现在还会聊很多吧?”他说:“叔叔不在,”我就以为估计条件好搬城里住了。他又重复了一句,“叔叔不在了,”我才突然感觉到,那种无奈和悲伤。
我有些不知所云道:“不好意思,看出来,你很喜欢叔叔。”小叶却是沉默了一下,接着叹口气:“没关系的,过去很多年了,我只记得,叔叔人都没有找到,就这样没了。当年,他们都说,我们这死一个人和死一条狗一样,命不值钱。”
这句话听得我挺悲伤,生而为人,多么不易,又如此不同,诸多无奈,谁又能奈何?小叶的叔叔,同学的爸爸,更像是大海的孩子,生于海上,归于海中吧。
用小叶的话说,看不见是很悲伤,看见的却更残忍。一个邻居蒙着白布从海上送回来,血肉模糊得无法辨认,那是作业遇到意外被砸死的。老人们说,这就是命吧。当年他的两个同学去游泳,风平浪静地突然消失了,这大概也是命吧。
若说渔民以捕鱼为生,那么台风的天气他们就会很艰难,因为不能下海。天气好起来就会努力弥补之前的失去。很难捕到鱼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去公海偷捕一点。因为靠近济州岛,经常遇到韩国警察,用高压水枪喷射他们,那是非常疼的。
小叶说起几个邻居去公海捕鱼,直接被韩国警察抓走,收了渔船。然后通过中国领事馆的交涉,终于乘坐飞机送回家。这个梗流传了很久,意思,多么奢侈的飞机游,韩国警察帮他们实现了。
一个日出的时间,听了这么多故事,还是非常值得的。不过,由于云层太厚日出没能钻出来,但那一大片火烧云,却是我看过最美的云了。也因为故事,我和小叶不再谈价钱,我甚至愿意多给点,而他却会少收点,这大概就是信任的建立,还有彼此本性中的善良吧。
提到海边,大家都是无限美好,多么好玩儿。诚然,这也是事实,所以,除景之外人的故事,就会显得弥足珍贵。
个人觉得,枸杞岛的景点基本必玩,比如东崖绝壁、无人村、大洋湾还有海上牧场等。当我们去感受那些景点的同时,想到这些故事,大概也会心生怜惜和崇敬之情吧。
海边沙滩不大却也够玩,对于孩子来说,有沙有浪就是最好的体验。生在和平年代的城里孩子并无经历险境的机会,海边的波涛汹涌反而给他们一种刺激。好奇心迫使他们时不时有冒险的冲动,向着大浪迎过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无论安全意识,或是极限挑战,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许,我们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己,生出一些挑战、谨慎还有直面吧。其实,在自然中真实地敞开,大人的感受会和孩子一样吧。
除了玩海爬山看日出,还有一个有趣的经历就是海钓。海里钓鱼确实挺容易,拿一条鱼线上面挂很多鱼钩,感觉到震动的时候,拉上来就一串小鱼。
大家都是收获满满,唯独我却毫无收获。一开始我就把鱼钩钩进了拇指里,那种刺心的痛,再看到他们钓上的鱼,血血的感觉让我有了恻隐之心。那种不忍的心态注定很难钓着鱼,却也安心。也许,我适合吃素。
关于鱼饵我替鱼感到不公,很多就是放个半厘米长的红飘带,鱼以为食物便会上钩。我说这有点过分啊,为之付出生命的居然还是个骗局。渔民说是小日本发明的,调侃他国的聪明和狡诈。不过,类似虎头鱼这样机灵鱼类,就需要真正的鱼饵,因此鱼价也高。
枸杞岛的日子,天天都吃海鲜,蔬菜反而很贵。每天早晨,老公和他朋友四点就去菜市场买菜了,渔民都是通宵打鱼一早来卖,很快便被买空。本地人是买回去烧给游客吃,我们是买回民宿请阿姨加工,再者就是钓啥吃啥,钓半天得吃上两天。
朋友每年都来枸杞岛连续了七八年,我们估计也会再来。除了喜欢大海,还有岛上的人们和岛上的故事吧。
我和小叶说这里的风景和慢生活,倒是适合艺术创作,比如绘画,摄影写作等等。他说会有一些老年人来这里画画,写就没听说了,也没人会写吧。
我说自己可以记录,写点故事,可以写到你吗?他害羞地笑笑:“行啊!”
于是,今晚,我在天台,吹着海风,听着海浪,面朝大海,写了一篇,改了几天。
这,便成了我夏天里的故事,今年的枸杞岛之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