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能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慢慢被重视起来,之前有部比较火爆的电影《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黎巴嫩难民赞恩,也有的翻译是扎因,他的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全片除了导演拉巴基本人,在片中饰演了赞恩的律师一角,其他所有的角色,所有的,没有一个是演员,他们全部都是生活在黎巴嫩的真真实实的人民,完全是本色出演,之所以没有违和感,是因为演的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的人生、真实的苦难、真实的监狱,所以具有真实的冲击力。剧中的赞恩,现实生活中也叫赞恩,是真正的叙利亚难民,剧中演的情景,大部分是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们觉得他演技炸裂,情绪表达非常到位,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这部片子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那今天我们跳出对影片故事叙述的方式、拍摄手法等等的讨论,单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看一看家庭生活、家庭教养环境对一个孩子、对一个人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就是我们出生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那么相对应的概念就是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对于我们在听讲座的各位家长来说,我们和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就是原生家庭,我们和配偶和孩子的家,就是新生家庭,然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新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对吧。

原生家庭的概念近年其实挺火的,这个概念为什么越来越普及哈,其实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整个的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那原生家庭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的呢? 我们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聊一聊。 第一个是,你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影响你的择偶以及和配偶的相处模式。在婚姻里,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发现,我们和配偶的互动模式常常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极其相似。如果你的父亲经常对母亲大吼大叫,而你的母亲常常抱怨,除非我们在有足够的意识之后刻意提醒自己,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父母经常争吵,我们和配偶也很有可能经常争吵,就好像在潜意识中我们希望借着重复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结局。包括我们换一个角度,有些人可能会说,不是啊,我现在找的老公就和我父亲完全相反,我们完全不吵架,会不会有这样的?比如我小时候爸爸总喝酒,喝醉就打我和妈妈,我现在的老公一滴酒都不沾,我就是一定要找一个和我爸爸不一样的。 那么各位家长,这是不是影响?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心理学里,两个极端的心理意义是一样的。A和负A是一样的,都是对子女的影响。有这样一位来访者,女性,生平最讨厌被别人指使,最恨好用权威的男人。通过咨询我们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一个专横暴躁的人,这让妈妈和自己受了不少苦。童年的经历让她对男人的权威过度敏感,因此大家可想而知啊,结婚后肯定和丈夫矛盾就比较多啊,就连丈夫正常的差遣,夫妻之间很平常的“唉,你帮我干个啥啥啥”都接受不了,后来就离婚了。之后呢,她就发誓要找一个和父亲和前夫完全不一样的伴侣。后来就认识了一位温文儒雅的男人,迅速坠入爱河,结婚了。 结婚后大家猜一猜,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不是的,她开始憎恨现任丈夫的柔弱、没主见。然后她就想去改变丈夫,要让他主动并且自然的变得强势一点,但是丈夫呢?却因为失去自我而被压迫的更加柔弱了,所以这段婚姻也是步履维艰的。其实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到父母的婚姻,父母的相处模式,是不是一直都在影响着这位来访者啊?那我们猜想一下,如果她再次离婚,又结婚呢?只要父亲对她的影响没有解决,是不是无论她结多少次婚,结果都不会好呀?无论她找了什么样的男人当丈夫,无论是A还是﹣A,都是被笼罩在原生家庭的阴霾之下。

第二个是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会影响到成人后的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包括你和自己子女的关系。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父母是经常恶言相待、言语中伤或者过度严厉惩罚,是不是长大后你就有可能比别人更爱发脾气?从小被过度惩罚的小孩,长大也比较严苛,容易欺压别人;父母实行高压政策的处罚,长大后孩子也容易用强硬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太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两个令人心痛的例子,一个是 6岁女孩彤彤前往离家不到100米的亲戚家中,与从小玩到大的12岁哥哥玩耍。打闹中,她不小心从木架子上掉了下来,头部着地昏迷了。 正常情况下,同伴出了意外,孩子会先尝试自己处理,处理不了就找大人帮忙。然而,哥哥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令人心惊: 他用木板击打女孩头部致其死亡,再将其丢弃到村子废弃已久的土房里,而原因是害怕女孩醒来告状,害怕遭受家长责罚!这种深刻的恐惧,成为不惜杀死两小无猜有血缘亲情妹妹的理由,可以想象孩子平时犯错时,惩罚是有多严厉。还有之前的药家鑫案,和这个案子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个肇事者,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第三个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出生的顺序和性别的序列,最开始这一点是由心理学界的大咖弗洛伊德认识到的,他说“儿童在兄弟姐妹中的出生顺序对其后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关于出生顺序,比如说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人们很早就有认识,在在我们父母那一辈,就是我们父母出生的年代,家里通常都是多子女的,尽管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吃穿温饱这样的基础生存之上,几乎没有什么育儿对吧,即便这样,老人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老二通常比老大鸡贼,对吧。那后来我小时候这一代独生子女比较多,人们也不难发现独生子女身上也是有很多的共同点的,比如自尊心强,与成年人的沟通比较信手拈来。那现在国家鼓励二胎,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两个甚至以上的孩子,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关注育儿了啊,我们又发现老大和老二差别很大,往往我家老大和老二不像,但是和另外一家的老大像,老二和老二像,对吧?通常老大比较憨厚,有责任心,有领导力;而小的往往更加灵活,会争取,会看眼色,比较乐观。影片里赞恩就是家里的长子,也可以看到责任心是不是更重啊。这个部分展开来说又可以另开一节课甚至几节课了,比如哥哥妹妹的组合,和哥哥弟弟的组合不一样,姐姐弟弟和姐姐妹妹的组合又不一样,那么在后期我们讲到二胎的时候会更加详细的阐述。今天简单给大家种个印象啊,特别是家里有两个宝宝的家长,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更不要所谓的互相学习优点。他们的性格,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是和他们的出生顺序包括性别序列有关的,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互相比较会互相伤害的哈。

以上我们简单的说了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对它几乎习以为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人性的衣服分。但是是不是就决定论了呢?如果我的原生家庭就是那么的不如意,是不是我就“放弃治疗”了呢?其实不是的。 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被原生家庭所影响,难以逃脱,这可能是你的大脑在骗你。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能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