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瞥婆罗多 - 克久拉霍
众生在黑夜中沉沉睡去的时候,自我控制者正炯然醒觉。众生醒来的时候,便是内省者的黑夜。
--《吠陀经》

斋普尔、奥恰都是拉吉普特人建造的都城,克拉久霍也是。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5世纪,贵霜、匈奴等部落,以及安息人和希腊人大批移居印度,带来波斯文化同时,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拉吉普特人,建立了众多王国。其中一支拉吉普特人在印度的班德勒坎德地区,建立了昌德拉王国。
昌德拉王朝期间推崇坦多罗教,作为都城的克久拉霍便是坦多罗教的传播中心,昌德拉国王们在这里跨越200多年,建成了庞大的神庙群。

坦多罗教属于印度教性力派。印度教神话中出现的神多如天上繁星,信仰不同的神逐渐形成了不同派系。湿婆派、毗湿奴派、性力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主流教派。

湿婆派信奉的湿婆神,是印度教神话中三大主神之一,因强大的男性生殖力,信奉者认为是湿婆神孕育了印度文明。
性力派则是从湿婆派衍生出来,与其相对崇拜女性生殖力,信奉印度教神话中的众多女神。性力派认为,这些女神才是宇宙万物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说是性庙群,其实只有一座寺庙的性爱元素多一些,游客慕名而来,绕着它走一圈,照片拍好匆匆而去。


对性力派教徒来说,这些雕塑不只是为了表达性的欢愉,更是对生命繁衍的崇拜,是对宇宙产生的一种诠释。


塔身层层往上的浮雕形象来源于印度《爱经》,天神、国君、士兵、乐师、舞者及平民百姓,造型栩栩如生。

性被看作灵修的一种,是通往解脱的快捷方式,因而备受推崇与赞美。这些凝固的欢爱场面与其说是刻在神庙上的欲望,不如说是众生对终极解脱的向往。

性力派认为,通过性交行为可以激发人类灵魂和肉体中的最大能量,与宇宙灵魂合流,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为此他们直接把性交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通过性交使男女通神,称为"轮宝供养"。

曼妙姿态同时融入瑜伽元素,因为起源于印度的瑜伽所宣扬的精神也是“梵我和一”,使人更接近神明,更接近一种极乐无我的状态。

上图正中间的雕塑形象是不是有些熟悉?姿态和藏传佛教密宗供奉的欢喜佛非常相似。除了欢喜佛,藏传佛教也信奉众多女神,与汉传佛教中几乎没有女神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七世纪,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派思想,传入西藏之后,又融合西藏民间对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鬼神和仪式,形成地域性宗教,藏传“佛教”。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教性力派的神佛姿态,会和藏传佛教供奉的欢喜佛形象重叠。
在克久拉霍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性庙群匆匆走一圈,就赶往火车站,卧铺一个晚上,第二天凌晨将到达印度之行的最后一站瓦拉纳西。
在印度乘火车,可比走马观花性庙群来得激动人心的多,毕竟去印度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场面都是非常壮观的。


实际上候车站台还算干净,人也没预想的多。

只是列车管理混乱,火车延误了却不告知延误到几点,候车室又闷又热,还是站台舒服,不过每当列车驶入,人群蜂拥而上。

车厢里人贴着人,窗口应该是最舒服的地方,占据窗口的人们个个表情惬意。

一阵热闹后恢复平静,车厢还是满满当当跟刚停下时看着差不多,有种涌进去的人们消失在车厢异空间的错觉。

推销的商贩赶在开车前做最后一波努力,裹了厚厚一层面粉的油炸食物可能已经卖了一天,闷热的空气中飘浮着丝丝油耗味。

也有些乘着停靠下车放松透气,看着不紧不慢,却紧紧抓住门扶手,随时准备窜上车。在疲惫的人群中,最左这位红头巾小哥很是扎眼,看似随意的酷boy姿势,是在看到相机举起的瞬间一气呵成摆成的,连表情眼神都那么到位。

又一趟车经过,下来一队孩子,不同于疲惫赶车的成年人,这些捧着奖杯的孩子们蹦跳着,脸上发着光,笑容洋溢。

站台正中有个很大的书报亭,铺陈的杂志书籍种类跨度很大,书报亭的主人温文尔雅,给喧闹的车站带来些许沉静的力量。

开往瓦拉纳西的火车延误了两个多小时,卧铺车厢是上下铺,每节车厢安置人员数量不多,上车时已是大半夜,除了我们其他乘客都已入睡。
车厢环境很像小时候乘坐的绿皮火车,不过没有记忆中的机油味。洗手间的味道弥漫半个车厢,而我们被安排在洗手间隔壁。
戴上眼罩耳塞,催眠自己快快入睡,再睁眼醒来应该就在圣城瓦拉纳西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