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和《青岛符号》 [文/薛原]
王音的《青岛符号》(续集)出版了。用他写在书前的话说,这是他的城市记忆和私人相册。一个人的城市记忆和私人像册——这是王音的《青岛符号》及续集的特征,尤其在这本续集中这些个人特征更明显了。与两年前的第一本《青岛符号》相比,这本续集在叙述上显得更从容舒畅,视野上他拍摄的照片也显得更富于个人特点。
王音以他的方式行走在青岛的街道上,拍摄着他眼里的风景,他眼里的风景不是为游人提供到此一游式的照片背景的画面,他眼里的风景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融入自己血液里的情感的铭记,如同他自己所说:他是“把青岛当作了或那个陌生女人或那台老而弥坚的钢琴或那架深红色的捷克手风琴或那首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夏空舞曲》或那把还能打的油纸雨伞或那杯鲜啤酒来对待的。”王音的感觉是音乐家的,他写下他的感觉如同他日常所赖以生活的钢琴弹奏,正因了这种音乐的专业修养和职业操练,他笔下描绘的青岛也多了音乐的节奏,他的青岛符号是充满了音乐美的。他的音乐不是传统的中产阶级和成功白领端坐在音乐厅里一本正经的欣赏,他的音乐属于夜晚的酒吧,充满着年青的躁动和青春的野性,他的音乐属于小酒馆,嘈杂的市声和底层的宣泄在啤酒的泡沫中荡漾着。
王音的身份是矛盾的,钢琴不属于街头的小酒馆,夜晚的酒吧与他安身的书房泾渭分明,但这一切在他的身上又是和谐的,就和他的生活一样,王音的文字不虚伪,他写的是他的感觉他的眼光,他描绘的青岛是属于他个人的生活的,他不是城市里的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做职业上的文化探询,他所描绘的就是他的当下的生活,他边走边拍,在小酒馆里用啤酒兴奋和麻醉着自己的心灵。他是敏锐的,他关注着这个城市不属于主流的边缘的勃勃生机;他是颓废的,他自己把自己放逐到自由文人的边缘生活里,稳定和拘谨的上班族羁绊不了他寻求自由的身心,他行走在城市里从一幢幢老房子里寻找着他的慰籍,那些看上去拥挤、破败的老屋,那些成功人士不屑于踏入的边边角角,在那里,王音发掘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一个个“符号”,这符号是写在他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上的。
王音在这座城市越来越多的林立高楼里,走不完的是他的童年记忆,走不出的是那些老楼老街,怀旧和感伤不仅仅是中年人的失落,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故乡的偏执和寻找,“在青岛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的感伤里其实也是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他的行走有着自己的准则,譬如:他不拍热门景点,那些留给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和廉价的城市文化标签的追求者吧。譬如:他不写名人故居,因为已经有太多的学者和准学者和伪学者们花费了太多的笔墨。王音的镜头和他的文字一样不虚伪:构图不均衡没关系,失焦晃焦没关系,模糊虚了没关系,而有关系的只有一条:“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与突如其来的意外感。”这是王音给自己定下的艺术准则,也是他“创造”出他眼中的“青岛符号”的不二法门。
王音是痛苦的,艺术家的敏感让他的神经更深的受到物欲时代的伤害;王音又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自己抒发内心的窗口——在城市里行走着描绘着拍摄着,他的描绘和拍摄是细腻的,出自打动他的内心的城市的那些不为我们所关注的细节;他的感受和视野又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了太多的啤酒的滋味,他的状态是沉醉的,正因了他的沉醉,才有了不一样的王音的“青岛符号”。
王音把自己活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符号。
期待着,期待着王音继续演绎创造着他的“青岛符号”。
(《青岛符号·续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483510100jol5.html) - 王音和《青岛符号》_青岛薛原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