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形成
三国时代开始于何时,又结束于何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有了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去看三国的那段历史。
《后汉书》与《三国志》中有不少重合的人物,比如吕布,董卓,公孙瓒等人,他们是既可以作为汉末的人物,又可以作为三国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实际上,东汉末年和三国这两个时代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三国的开始,固然可以用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来作为标志。但是在此之前,割据的条件早已形成 东汉地方的权力已经大过了中央。东汉灭亡之前,灭亡的条件已经无比充分了。历史事件背后肯定是有其必然的。
“三国”是应该作为黄巾起义以后军阀割据时代的统称。黄巾起义之后,地方豪强自募军队用来镇压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之后,皇权开始衰落,地方军阀开始逐步的掌握权力。我认为,黄巾起义可以做三国的开始。当地方的实力比中央更加强大的时候,改成换代就即将来临了。之后,军阀势力都尝试着统一,之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就是再造统一的阶段性成功,也就是地区的成功统一。在汉献帝极为之前,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董卓进京与随后的11路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就证明真正的权力已经掌握在地方军阀手里了。在汉献帝退位之前,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统一北方的曹操因为赤壁之战而无法染指南方,孙权割据江东,而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后,一举获得了荆州,益州,汉中(虽然最后荆州丢失),中国已经成了这三股势力角逐的战场。如此看来,无论是汉献帝的继位与退位都不能作为时代的标志。曹操一辈子虽然都是汉臣,但是他确实是“实为汉贼”的,他在死前没有称帝,但是他已经将称帝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他离所谓的“篡汉”只剩下最后一步没有做了(他在死前已经是拥有独立王国的魏王),而且,以为刘备与孙权为代表的两股势力已经形成实际上的割据。

以汉献帝退位作为三国的开始,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这相当于现在的人,却认同了封建王朝的法理。实际上的军阀割据早已经形成了。古代的史学家因为纠结于封建王朝法理,不得不将军阀割据的代表人物,如董卓,吕布,刘表,公孙瓒等人既收入《后汉书》,又列入《三国志》。这是这种的军阀割据,皇权无法振兴的客观现实使得东汉末年与三国的界限显得模糊了起来。
关于三国结束的标志,我也认为应该以军阀割据消失作为标准。所以,并不能以司马昭灭亡蜀汉,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作为三国结束的标志。东吴在江东一带的割据还客观的存在着。只有等到西晋灭吴,这种客观上的军阀割据才真正结束,重归统一才能算作三国时代真正的结束。“三国”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称呼,不能只以东汉王朝名义上的统治结束作为开始的标志,也不能只以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作为结束的标志。三国时代的特征应该是东汉皇权的衰弱与军阀割据的客观形成,而不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三国鼎立。这是我对所谓“三国”一点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