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未婚女性的生活
查看话题 >30岁的三组照片
昨晚看完了《三十而已》。 最后一集中顾佳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之前是为儿子活、老公活,30岁之后为自己活。 而漫妮决定离开一直想留下的魔都,准备出国留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时间都不晚。
看到这里挺有感触的,她们都在成为自己。
上个月,加了好多年的网友R来见面,她从3月开始在不同的民宿跑了好几个月,每个周末都在外面, 她的女儿今年6岁了。 她也说到,结婚后的几年是为老公、女儿活,现在找到自己热爱又擅长的事情,她正在活出自己。
而聊天中,我提到今年想更稳定一些,之前在路上4年多,一直拖着箱子在搬家,身体有些累了;我也想多花一些时间创作,在一个地方呆着,也多画一些时间看看会不会遇到合适的男朋友。 不管怎样,我觉得应该尝试与异性接触,而不是你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R说,好像我们正好反过来了。
我记得在《奇遇人生》中,刘雯谈到她没有男朋友,她的工作就是男朋友。 淘金姐妹们说,两个人在一起,需要时间去接触,互相了解。如果你一直在路上飞,确实不容易有稳定的男朋友(大意是这样) 。 当时看到这里,我泪目了。这段话特别有共鸣,大表姐说自己是一只蜗牛,这些年都是靠箱子;我也是一只蜗牛,过去几年, 把自己的「家」背在了身上。

今年我31岁。 从17岁开始,我独自出国留学,在世界各地学习生活,后来工作,开启了不同的生活实验。大部分时间我是单身,因此活得比较自由,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做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实验」,从咖啡到画画再到民宿。 我也经历过创业公司,从零搭建团队,那是2014年夏天,我记得妈妈给我电话,说多花点时间放在谈朋友上,我和她说:「我选择接受了这个从零做团队的挑战,就必须要all in。这一年我做好了没有男朋友的准备,这个项目就是我的 "男朋友"」。
到了2015年秋天,我在工作之余,没有在洛杉矶长租房,而是住在不同的民宿里。我知道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意味着我需要放弃很多,我再次做好了心里准备,365天住民宿的生活实验中,我决定不谈恋爱,把时间和精力留下来去了解99个人的99种人生。
住民宿的生活实验从365天到606天,再接着成为我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也习惯了单身的状态,每天安排的都很满。 2017年从硅谷辞职后,不管是租下画室每天从早到晚画画,还是学习瑜伽冥想,整天泡在馆里;还是从早7点到夜里1点,坐在电脑前写书稿,我一直做事都很专注,一直没有把谈朋友放在生活的priorities中。 很久没有参加任何聚会,和朋友吃饭。 我有时候怀疑似乎都不适应和真人社交,我好像是活在朋友圈里的那个invisible的人。
单身的生活安排的也挺充实,参加不同的体验,瑜伽、Zumba、画画、更新自媒体。 有一位朋友和我生活了几天,有一天晚上,我带她去上Zumba,回来后煮好了红薯和鸡蛋,吃上一块单品和巧克力,她突然感叹道:「你这样的生活,不需要男朋友啊。」
20多岁,我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因为一个人,所以不需要妥协;因为单身,所以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去完善自己,学想学的课程,做自己好奇的事情。 但是,我并不是单身主义,这些年参加了几位好朋友的婚礼,也多次亲身感受到过身边朋友找到人生另一半 (life partner 人生伴侣,也叫partner in crime)。我觉得我在寻找的不是「结婚对象」,而是那个对的人生伴侣。 两个个体在一起,是能bring out the better part of each other的,能够让双方更完整。 我感受过那个感觉,但是因为远距离和时间点的问题,错过了那段缘分。 所以,30岁后,我告诉自己,可能自己单身惯了,要安排时间和自己的注意力重点到接触一些男生朋友,因为我太习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也挺充实;当习惯成为惯性后,必须要用外力来改变。
2020年,我终于意识上决定多花点时间和人接触,give everyone a chance,但是疫情之后,让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又变难了。而即使是回复后,我还是习惯性的宅在家里。所以,还是要提醒自己,在这一块要走出舒适区。
在看《三十而已》的时候,我也会感慨,没有结过婚,或者在一段长久的感情中,就没法完全体会到电视剧中主人公们经历的故事。 我觉得我的人生在某些方面是缺失的。 我有勇气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轻郁」,但是为什么没有勇气写一写自己在情感这块的lack of experiences。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并不在30岁是否结婚了,而是想记录一下我30岁这一年。
2019年,我30岁。当时评估了一下情况,决定在这一年放下顾虑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度过这一年,去做一些我内心最想做的事情。我不想在开启30岁的时候,留下20岁结尾时的遗憾。 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这一年我想花更多的时间去学艺术。
我去了洛杉矶学冥想,在墨西哥的画家家里创作,到伦敦学艺术,整天泡在各个美术馆里;被邀请去波黑做TEDx演讲,第一次去了新疆喀纳斯看了草原和胡泊,在喀纳斯湖上皮划艇;回了一趟曾经工作过的纽约,去了一趟日本,和凡导再次合作拍了一个「成为自己」的短片; 参加了TED的大会,和一些品牌合作,开了几节线上课程,挣学费支持自己的开销,也帮朋友照看宠物,来交换住宿。这一年,我过得很清贫,为了省钱,几乎没有去餐馆吃饭,睡了好多天的沙发。 这一年,我觉得是becoming myself的一年。
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了不一样的面孔。 体验微小的成就,尝试没做过的事情, 尽兴地度过每一天。
而在30岁这一年,有幸两位摄影师好朋友Annie & Candi 给我记录下了三组照片,记录下了30岁不同阶段的状态。 这些照片的拍摄地是洛杉矶。

第一组: 2019.2.5 春节
春节那几天,洛杉矶在下雪。 我和房东朋友Aaron和他老公一起开车去找Annie 和 Candi,一起过春节。 吃上了可口的年夜饭,然后一起写「福」字。第二天,她们有一对新人来拍雪景照片,我还临时充当了「花艺师」,扎了一束花(刚好前一天去DTLA的鲜花市场买了很多花)
第三天,就是给我拍照了,当时我刚刚30岁,从29岁末尾的忐忑不安,到跨入30岁后的淡定, it is just another year in life。
我们拍了室外的雪景和室内两组照片:

那次出发比较临时,我没有特意准备拍照的衣服,早上Annie给我的绿毛衣外面加了一条围巾,马上感觉就不同了。 Candi开车,Annie拿着很重的相机,在非常冷的天气里,咔咔咔的拍照,我看到她的手冻得通红,相机还拿这么稳,真的很感动,也很敬佩她的敬业精神。
和自然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比较放松:





室内(Annie & Candi的工作室,自己布置的空间) :



第二组: 2019.6.13 初夏
2月拍完后,我去了墨西哥、英国、波黑,回到上海。6月份,再到洛杉矶的时候,Annie和Candi再次驱车前来给我拍一组照片。他们问我想拍什么主题: 我想那就是我最熟悉的Venice Beach的墙画和海边的救生小蓝房吧 ~

潮牌和墙画遍布的Abbot Kinney街:

我最喜欢的街头艺术家之一: VHILS (Alexandre Farto),来自葡萄牙。在伦敦、香港、洛杉矶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在红砖墙面上用工具、还有微爆裂做出的作品,很佩服他的工艺与想象力。




有好几年的时间,我的办公室就在威尼斯海滩边,每天可以走出去看日落,而且每天的日落都不一样。这次回威尼斯海滩,也是很熟悉,于是就到海边拍了一组:
夏天是属于大海的蓝🌊







Annie和Candi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专门来找我拍照。我把上次在她们家画的狗狗Jenny和猫咪Pumpkin ,和工作室的照片都印刷了,带给她们。 见面后,她们驱车带我去最熟悉的咖啡花店找一下感觉,然后去Poke店吃了一个夏威夷碗,接着就让我去找喜欢的墙画,拍照;再去喜欢的咖啡馆(蓝瓶子),买杯咖啡。
当我拿着咖啡杯的时候,我就能放松下来。还有就是和摄影师的默契,不再害怕镜头。
我觉得30岁,是从女孩到女人的过程。 From a girl to a woman.
第三组: 2019.12.20 迎接新的一年
12月,因为TED大会,我再次来到洛杉矶。 Annie和Candi来找我两次,第一次讨论拍摄内容,她们说每次来都想给我记录些影像。我们决定拍「美术馆」,这也是我2019年一年的重点,继续学习画画、创作了超过100幅画。如果说之前几年住民宿是我的日常,30岁这一年是看画展,学画画。
这次的衣服也是Annie和Candi亲自搭配,鞋子和房东Margi借给我的。
我们去了洛杉矶建筑地标美术馆The Broad。
采用“纱·穹”的理念,形成了更多的城市界面。外面看像蜂巢,里面像海绵,由设计了纽约高线公园的Diller Scofidio + Renfro设计。








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沉浸在我喜爱的空间,和美丽的艺术作品中, 从心底笑出来的。 那天拍完后,她们驱车赶回去,很快把照片发给我了,作为2020年的跨年礼物,也是30岁末尾最美好的记录。
Annie和Candi的婚纱摄影工作室叫C&C Photography,大家的婚纱照交给她们绝对放心。
微博:@ 美国CC摄影摄像工作室
Instagram @ccphotographying
这是我的30岁,充实忙碌,自我成长,beoming oneself的一年,从girl到woman的一年。谢谢Candi和Annie用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年的不同时刻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