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起死回生錄
曾經在東京古本市集,買過一本叫《How to Clean Vinyl Records?》的書,事實上,這不是一本教人怎麼把黑膠唱片洗乾淨的指南,讀了幾頁之後,或許該說是一本黑膠唱片圖鑑,讀完以後,每個這類同道中人,應該都會在闔起最後一頁時,不由自主的嘆息,然後頭部附近浮起漫畫式的泡泡對話框,框裡的小字是:「咚、咚、咚!不就是黑膠起死回生錄嗎?」
作者Vinyl Junkier,把他做為黑膠成癮者以後,為了救援唱片種種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史,用照片圖解方式,編成了這本黑膠重症病房成功案例大全。
雖然他是個古典樂黑膠熱衷者,和我幾乎全面以爵士唱片為蒐集的向位不太一樣,但『黑膠熱衷者』這部份的神經兮兮特質,並不會有差異。
這厚厚一本,舉出的悲苦受害案例超過100張。
從復原刮痕聲、修補圓標籤字跡到最可怕的唱片封套整復,幾乎每種災難都進來了。
(時間最長的作業狀態,有把補完脫膠的紙封套,冰在冰庫3天、再陰曬三天這種情況。)
剛剛講到的,對於這些當事人來說,其實都是一種類似Sadomasochism這種感覺的虐待快感,反而不是什麼辛苦工作喔。
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往這方面的的滾燙之路邁進。
除了黑膠之外,紙本類的東西也從不放過,更大了以後開始有了點什麼大錢,多半拿來買這種「視聽產品」,並沒有拿來買房子、土地、有名的車子,這部份即使到現在還是一樣,沒什麼懊惱感,更別說後悔了。
有時候,偶然場合,會碰到剛剛熱戀起來的年輕情侶,常常有女生會說:「他跟你一樣蒐集黑膠喔,我時常陪他聽,雖然不知道有什麼,但總覺得他很開心。」
其實,我心裡很想講:「喔喔,那妳完了。」
當然,我總是笑笑說這是個好嗜好,妳該常常陪著逛唱片行啊。
心裡想的那句和說出來的,即使是截然相反的,但可都是真話。
(當然,不好講什麼,你看看過來人的我這麼孤僻的樣子,就可以預知不幸的後果吧。)
怎麼說,蒐集,這種惡習,當然都是孤獨者的黑洞作業,倆個人能一起的,那真的是成語講的「神仙眷侶」了。

上個星期,費勁找到的一批1960年代的爵士老雜誌《Down Beat》,因為颱風什麼的,寄到的包裹盒居然一半浸了水,除了這個噩耗,裡面有一張1965年首版的《At the Golden Circle Stockholm》,是我喜歡Ornette Coleman三重奏作品的開始,尤其是第一張的第三首〈Dee Dee〉,簡直就是斯德哥爾摩冬街景的聲音版。
就這樣,我已經有很多個小時,都陷在救援工作的泥沼裡,其他的,什麼都不想。
can(陳輝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1人喜欢)
- 1975年、科隆 (1人喜欢)
- 小丑先生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