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小小思考
前两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简单吃完晚餐,坐在房间,看见远处渐渐变暗的山峦,所有聒噪随着落日一同消寂,心里突然涌起很多感慨,不知不觉想到了“自由”这个话题。
小时候看电影《勇敢的心》,主角威廉·华莱士在处决前的最后一声呐喊让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流下了眼泪。孩子知道什么是自由吗?这个问题,我问过小宝,他回答说,就是不被管着呀!你看,我们人,不论年龄,都会感觉到生活中的“不自由”,小时候被父母管着,长大了,被更多无形的双手管束,工作、生活的压力无一不在约束着我们,同时,我们处在各种密实的关系里,无可避免地被其他的人和事牵制,说话、行动充满着顾虑。难怪有人说,只要你在社会上生存,就会不自由。
想起关于庄子的一个小故事。说庄子卖草鞋为生,有天,他挑了一担草鞋去集市,路上,看见青天白日,浮云飘渺,瞬间思想仿佛脱离肉身,一跃而起,跑到万里高空,俯瞰苍茫大地。他看见人群如蝼蚁,集市上人们的交谈、打闹、哭笑的画面被缩小进而逐渐隐去,于是庄子领悟到了一种更辽远、更广阔的所在。正当思考万物本源的时候,肚子突然咕咕叫了,本来飘在九霄云外的思想被瞬间拉了回来。庄子摸了摸肚子,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挑着担子叫卖草鞋。
人不能脱离肉身活着,庄子也不例外。即使思想能有片刻的自由,身体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求,有欲求就意味着有捆绑,有束缚,这么说来,只要活着,就会不自由吗?
前阵子我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看了一遍,薄薄的一本,内容却相当厚重。这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终身被困在轮椅上,与疾病对抗的岁月里从未停止对生命、对自由的思考。自由于他而言,是奢侈品,而他却在绝望和禁锢的深渊,找到了通往自由的出口。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因为腿疾,史铁生常年在地坛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在满园弥漫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可见人在独处时,心更容易接近自由。看到他写“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我深受触动,这跟庄子的故事有点像,两只脚所及之地毕竟有限,只有心和思想能拥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自由,是在生命基础之上的东西,意思是,只有活着,你才能感受到这份自由,所以,“生命,即使被寄寓在残破的肉身里,也值得用心呵护,苦心淬就”。
我们常感不自由,是因为我们总是给自己画圈和设限。打碎一个喜欢的杯子,把“我”和“杯子”圈在一起,闷闷不乐;工作不顺利,把“我”和“工作”圈在一起,怨别人,也怨自己;生活遇到坎坷,把“我”和“不快的际遇”圈在一起,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我们的圈要是越画越小,我们离自由也就越来越远了。
以前,我自己也会囿于这些圈圈,比一般的人更严重,甚至会用一种刻薄的心态把自己逼入死胡同,这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性格缺陷,同时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是无可回避的。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阅读的领域也更广阔了,我试着跳脱这些圈圈,以更高远的心去看待周遭的一切。当我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局限的时候,我就没那么在意所谓的“好与坏”、“美与丑”、“得与失”了,就像有一句话说的:看见了大海,你还会在意池塘的是是非非吗?
我所认为的自由,并不是说身体、境遇是否摆脱束缚,所谓自由,是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中获取的,是否自由,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
有些人喜欢怨恨生命的平庸,可是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自己需要去赋予它意义。利用生命的感知和创造力,发掘美好,在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微之处,找到生命与万物之源的连接,在那些满目疮痍的丑恶之处,认知到这个世界,包括你自身的局限,这会让你拥有更广阔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