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12) —— 两个金字塔
今日好奇,看了一小段学而思的宣传视频,那个“老师”不停地灌输焦虑,而我始终认为焦虑是教育的天敌。看得头疼,还是来写我的教育系列随笔吧~~~
之前比较少写学科教育,今天来补补吧。但其实这部分应该是最没有价值的,因为豆瓣上都是学霸……作为学渣的我,这篇就是自己平时所学所思的一个梳理。
先贴一个金字塔——学习效果,如果用记忆率来衡量,那么,哪种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

结论是,传统的听讲和阅读,效率极低;讨论、实践、教授这三种方式,学习效率最高。
其实对不同个体而言,恐怕未必都是一样的结果,而且不同的引导也会导致很不同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只选用单一的高效方法,而是灵活综合运用。比如阅读与讨论、实践综合。
关键是什么呢?要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只有输入,主动学习则是对知识的梳理、质疑推敲、再梳理和输出。各方面感官(眼、耳、手……)尽量调动起来;用好问题激活思维。所以这是教与学当中必须随时关注的:TA/我是在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如果是被动学习,如何转化为主动学习?
特别强调一点:输出很重要!无论是口头输出还是书面输出,都会起到极佳效果。哪怕是幻想中给别人讲一遍,都会促使自己去整理思维,深入思考。
这里可以运用的工具太多了:思维导图、苏格拉底提问法、跳入场景(比如学历史,假想自己是古罗马的奴隶或者贵族,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是英国国王,在某个历史事件时会做什么样的决定呢?为什么?)、创造知识运用的实际机会、反转教学等等。
然而我更喜欢的一个金字塔是下面这个,教育学里著名的布鲁姆认知目标:

比起上面注重记忆率的金字塔,不如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金字塔把“记忆”放在最底层,往上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然而大部分的教育其实都停留在最下面的层次。
当然也不能好高骛远只看着上面的层次。有一阵中国教育一直在说创新,但未见有什么具体的引导,好像创新只是天降创意。这个金字塔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但若仔细推敲起来,几乎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教科书。右边每一个词都可以展开成一个章节,有很多具体的事可以去做。
不需要机械按照这个步骤来;只需要心里有这个框架就好。
问题是:如何具体操作呢?
好吧这可以作为一个练习:用图中所说的方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以及右边小字的各种具体方法),把这个图研究一遍,去记忆它、理解它、应用它、分析它、评估它,并创造性地用到教与学中去,哈哈哈哈哈……(好吧,其实只是我累了,回头再仔细写吧……)
说到学习主动性,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就是自我评估。明天再写了……
auror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浮生碎碎念 (3人喜欢)
- “我自一口真气足” (13人喜欢)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冷酷吗? (5人喜欢)
- 关于死亡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