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网络普及大众的今天,我们还剩多少真实的情感?
在社交网络普及大众的今天,人们随时随地地表达喜怒哀乐。可是,这些变化不一的情感,有多少真实的分量?
村里张爷爷的一个出嫁5年的孙女,很少来看他。有一次不知为什么,这孙女晚上去了张爷爷家,张爷爷为了考验她,让她给洗脚。她没有推脱,答应了。她打好热水,让老人把脚放盆里,然后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爷爷洗脚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配字“给爷爷洗个脚,老人可开心了”。完了扬长而去,老人在屋里扯着嗓子骂她。
张爷爷病危一个多月,他孙女从没去看过。后来老人家带着病痛走了,她又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可怜的爷爷,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没有痛苦。”后面有三个“哭泣”的表情。
村里董家六个兄弟,两个姐姐。家里的老父亲卧床不起,除了两个姐姐,其他兄弟都拒绝照顾,只是偶尔去看看。老人去世三天后,我妈妈在抖音上看到董家老五发的很多动态视频,关于他父亲的。有一个视频,老人光着身板,儿子正给他擦身子,上面配着“给父亲洗澡”红色的字体,还有鲜花,和喜庆的背景音乐。我看到老人凸出的颧骨,干痷的脸颊,把嘴唇挤成上下张开的两瓣,两个瞳孔盯着镜头,一副死气,令人寒颤。另一个视频,是老人去世后。一个身干,穿着寿衣,静静地躺在那,前面桌子上摆着一堆贡品。当然,同样配有鲜红的字体“一路走好”,和催泪的音乐,“啊我的老父亲……天堂里的您是冷还是暖……”
我在想,是不是围绕老人发生的每一个瞬间,他都会像个旁观者,举起手机,好奇地看着镜头里正在发生的事,哪怕是在生死关头!可是,他不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他是镜头前正在死去的老人的儿子。
我又想,现在,是不是人们表达悲伤的方式变了?不是用心灵的疼痛唤起身体的哭诉,而是用镜头记录以便日后怀念?又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悲伤。
当然,大众用各种社交媒体表达情感的内容不限于子孙对待老人这般充满灰色基调的故事,还有“晒”各种“幸福”的内容。比如,丈夫给妻子发了520块钱的生日红包,备注“老婆我爱你”。妻子发朋友圈:“谢谢老公,我也爱你。”然后,两人一边吃着一个锅里的饭菜,一边忙着经营各自的手机,谁点了赞,谁说了什么祝福的话。
这里,我不想谈论公共场合发生意外时好奇的看客们。因为,本是最真实亲密的亲情关系都可以被任意张扬,拿来包装廉价的自己,更何况是路人的生死。
中国人不善于情感表达。然而,今天被大众普遍接受和喜爱的社交网络,似乎成为人们心里的一个转换器,含蓄羞涩的人,那些直接、深情、甚至露骨的情感词汇,在社交网络上,都可以大胆、自由、舒服的表达出来。
可是,这些内容,有多少真实的分量?
也许,人们要表达的,不是真实的情感。所谓存在感,才是社交的目的。于是,人们摇身一变,都成了职业记者、职业摄影师,敏感快捷地捕捉素材,然后上传,共享,期待被关注,被认可。
就像,正在码字的我自己,不也如此。
言行不一,身心割裂的我们,除了不多的真实情感,还剩多少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