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流派看世界电影历史发展(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六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艺术家们接受电影声音的挑战,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提倡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诗意是人从现状出发的自由的心理诉求。 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巴赞曾称其为诗意现实主义真正的首领,形成了一种“游戏性”的个人影像风格。代表作《大幻灭》《游戏规则》 诗意现实主义的意义贡献: 1.更新了“现实”的观念,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打“本质意义”的真理。 2.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让·雷诺阿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和使用,对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克莱尔、雷诺阿等都参与了影片的编剧。 诗意现实主义的误识支处: 1.忽视了影片的视听性,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 2.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由于剧本通常出自普莱卫·斯派克等几位大编剧之手,因而作品往往呈现出某种近似性,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持平,直到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七 英国纪录片学派 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格里尔逊的《工业的英国》巴锡尔·瑞特的《锡兰之歌》 他们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应当更直接地用作宣传手段。他们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作品更多的是围绕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上,为政府作宣传的影片。 受先锋派电影影响非常深,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以及声画配合方面及其地精雕细琢。他们对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纪实主义的本质,因为他们的拍摄对象是现实本身,在内容上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添加和虚构。 八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1945-1956持续了11年。现实主义用于电影,始见于意大利影评人彼得朗基在《电影》杂志上评论维斯康蒂的《沉沦》。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运动口号:还我普通人(内容)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形式) 这最初是由剧作家柴伐悌尼提出来的。 风格特征:最根本体现在它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以此关注当时意大利普遍的社会问题,触及到时代最敏感的倾向。以此和普通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主要分两类:一是罗西里尼,反映人民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如《大地在波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橄榄树下无和平;另一类则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面临着的严峻问题,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 拍摄原则:1.克拉考尔反对有“造型倾向”的电影,他认为电影探索表面现象,即“外部现实”2.倡导纪录片式的视觉风格3.利用真正的现场(外景),不用制片厂的布景。4.使用非职业演员5.避免书面对白6.在剪辑摄影灯光等方面,提倡没有风格的风格。 对情节的处理: 1.反对封闭式的叙事结构,倡导开放式的,没有明确答案,完美理想的结局。故事表现为人生的片段。 2.反对编造,至少看不到编造的痕迹,要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柴伐悌尼强调普通人生活的戏剧性。 3.往往借用自然的周期,围绕一段时间进行构思。 新现实主义的新体现在: 1.第一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的电影实践。 2.有明确的表现对象,完全体现底层百姓的生活。 3.有明确的表现手法的规定。 4.有明确的叙事上的要求,拜托了情节剧的模式,寻找一种崭新的生活流的叙事方式。 新现实主义结束的原因: 1.政治上,教会和统治阶级从未停止对其迫害,他们指责新现实主义扭曲抹黑了意大利社会和现实。 2.经济上的复苏以及人们的观影趣味发生改变。 3.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为一场运动,新现实主义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差不多结束了,但作为一种风格和态度,她的影响遍及世界很多国家。很多意大利导演继续保持着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1956年德西卡的《屋顶》被称作掩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