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我看到的是三十岁的焦虑

最近《三十而已》很火,虽然没看,但是只是刷着微博、抖音,就差不多把这部剧看完了。只感叹每个人都活得好累,满屏的焦虑呼之欲出。
这几天正好在看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书中的很多论述很值得细细品味。
在《三十而已》中,王曼妮是典型的现代社会焦虑人群,住昂贵的公寓,买打折的名品服饰,拼了命的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要使劲往上爬、要买最好的东西、要交往最优秀的人。
顾佳也是,拼命买最好的学区,在不是一个圈子里的太太们里假笑奉承,最后又清高地和太太们决裂,一出出荒诞的剧目,塞满了现代人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现代人的都会生的一场病,当你三十而立,你人生的焦虑才刚刚开始。
在精英崇拜的社会价值观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的自身素质会决定你的财富,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只有懒汉们注定终身在贫困线上挣扎。”
你现在是人上人么?
如果不是,那么只说明你懒惰、好高骛远,才落得一无是处的境地。
如果你坚持认为:一个人可以很有道德,同时仍很穷的观点,肯定是不受待见的。但真的是这样么?会不会赚钱,真的衡量一个人优秀不优秀的唯一标准么?

也许,有一些物质对你来说毫无意义,却是外人看来必须努力拥有的必需品,比如房子、车子,结婚伴侣,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了这些东西,没有人会认为你值得尊敬,因此你也不会过上心理上舒舒坦坦的生活。
所以我们努力升职加薪、努力买车买房,去过上别人眼中艳羡的生活。只有当别人对你艳羡不已的时候,你的内心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有了房子,你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你想要别墅,有了代步车,你想要中级车,有了中级车,你开始想要豪华车,而这些这是广告商所愿意看到的,钻到物质的世界里,拼尽全力地升级打怪,为资本主义财富做出自己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渴望田园生活,回归到桃花源的时代,生活简单、可以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状态,而处在现在的精英社会之中,我们被诱惑、被诱导去艳羡那些与我们自己的个性毫无关联的生活方式。
如果报纸新闻能够少挖掘一些娱乐新闻、财经新闻,代以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好,我们所有人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啊。

摆脱焦虑有办法么?或者你会说,你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就好啦!
人天生是不自信的,人对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也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经常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信任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的过程。
要想改掉希望被被人喜欢的毛病,最快的途径就是对他人的品格进行分析研究,而他人的品格绝大多数都经不起推敲。
退的远一点去看众人,你会发现大家多是凡人,活得糊涂,半斤八两,哪有资格来评价你的人生是否成功,你的人品和才华是否值得赞赏。

即使,我们能够抵挡外界的焦虑,去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又真的容易么?
身体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饿了知道吃饭、渴了需要喝水,困了需要睡觉。而我们的灵魂很少直接说出自己需要什么,即使它们有时嘟哝些什么,但是受着外界声音的干扰,往往淹没在灵魂深处了。
灵魂深处的无法捉摸,这也会使我们焦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一生苦苦追寻,却不知所以然。

最后,阿兰德波顿又为自己的理论兜了底:“如果你极端关注精神需求,将之放在第一位,以至于对现实事务没有足够的重视,其结果就是你不得不异常辛苦地寻求赖以养家糊口的途径,甚至比那些忙碌的、关注物质生活的人花在精神思考上的时间还要少,而花在物质方面的思考上的时间要多些。”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可以帮助你明白人类焦虑的起源,焦虑的发展过程,我们虽然解决不了你的焦虑,但至少能够坦然面对它了,就像冬日里的感冒,也许你无法阻挡,但你会知道这场感冒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