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无效繁忙 减轻心理焦虑 你该学一学《子弹笔记》
我们来设想几个场景。
场景一:三个月后要交一篇论文,因为时间并不紧迫,所以你并没有立刻着手开始,而是不断告诉自己,就算还剩一个月时间加加班也能顺利完成。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后一个月不断有新的任务加入,直到离截止日期还有一周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居然有那么多的工作没有完成。虽然最后连滚带爬加班加点完成了论文,但也只是“完成”而已,离起初设想的高品质完全不沾边儿。
场景二:你是一个非常渴望进步的人,每天都把需要做的事安排地满满当当,但却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而且因为想要兼顾的事情太多,经常顾此失彼,忙忙碌碌疲累不堪,依然感觉时间不够用,最终只能通过压缩睡眠、健身的时间来填补焦虑,最终还是陷入恶性循环,毫无进步碌碌无为。
场景三:想要做一件事,但在着手之前总是会想东想西,希望万事俱备一击即中,不断设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盘点还没有完善的条件,害怕失败后将要面对的嘲笑和痛苦,因此不断推迟开始的时间,因为只要不开始,那些困难与痛苦都不会存在。
……
如果你真实遇到过以上场景中描述的情况,那就很适合学习一下《子弹笔记》中介绍的子弹笔记法,如果恰当使用并形成固定习惯之后,可以很大程度杜绝无效繁忙,根治无谓拖延,减轻心理焦虑,让生活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步一步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当然,这其中包含的诸多人性弱点例如懒惰,侥幸,逃避,优柔寡断等并非那么容易克服和改正,但使用子弹笔记的回顾与反思功能,你可以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来修正,而非把它们暂时放下,抛诸脑后并最终遗忘。
一 准备工作
1 子弹笔记可以帮我做什么
①认清需求:
如果不知道自己所需/为什么产生需求,就无法忠于自己的行动;如果认同自己的行动,便不会盲目度日,而是全情投入。
②整理思路、分清主次:
·很多人在脑中进行条理梳理与事件布局的能力有限,只有将想法通过笔尖腾挪到纸上,才能对全局看得更清楚,目标才会更清晰。
·并不是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面对每一件想要列入计划的事项,都依次询问自己:一,这件事紧要吗?二,这件事重要吗?只有得到肯定答案才值得列入计划。
剩下的,将它们忘掉吧,取舍的过程就是对事件重要性重新评估的过程,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都做不好,而在脑中一直存在的无用事项也会给我们带来疲惫感。
③增加信心:
将做过的事情用笔记留下痕迹,是对自己的提醒与鼓励。
举个例子:如果让你回忆自己上半年看过什么书,学习了哪些知识,如果这个过程并不具有连续性,你会一时难以搜寻到全面的信息,同时产生“我并没有怎么看书”的印象;但如果翻看笔记中设立的“阅读集子”,就会一目了然知晓自己原来也学了不少东西。
2 工具:纸、笔、本
纸是为了在建立计划之前理清思路,认真考虑每一个想要做的事是否值得花时间,是否对自我进步有意义。
笔和本子并不需要太花哨,甚至只需要一支铅笔、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即可,因为子弹笔记的原则就是轻形式、重内容,正是因为简洁易操作,才更容易坚持。如果像做手帐一样过度关注笔记的美观度,就失去了其简洁、提升效率的作用。
3 要点:
①只记录能给生活真正增加意义的项目
②实物笔记本与手写记录:自己组织语言的重要性
③简洁但清晰的语句,即像子弹一样短小而有力
④记录的目的是整理思路、备忘与回顾,禁止出现模棱两可或有歧义的句子
二 包含内容
子弹笔记简单说来就是任务清单+日记+规划簿+速记本…的自由组合体,关键词是自定义与满足自我需求。
1 大的模块构成
索引+未来记录+月度记录+每日记录+个性集子
2 笔记制作要点
①有概括性的标题
-确定并描述内容
-阐明意图
-方便查阅与回顾
②必须标注页码(方便快速定位,尤其是特色集子)
③子弹短句与固定意义符号
△一些常用符号:
· 任务→x 已完成→> 迁移→<计划中
这一系列符号是随进度流动的。当一件任务已完成,就在·的基础上画出一个x;如果今日未完成要推迟到下个工作日,则在·的基础上画出>,并将任务迁移至对应时间下;如果该任务短期内不做,而是要在未来某个时段完成,则使用<并将任务迁移至月度记录中
○事件(备忘与记录)
-注解(事实 想法 回顾 评论 细分任务等)
△个性化符号
例如:*优先与重要 !灵感
注意:可根据自我需求和习惯自定义,但要控制数量,过多符号容易产生混乱并不利于项目管理
3 各模块的作用与记录方法
①每日记录:快速记录法记下一天中的任务、事件、想法、评价等
用途:
-列表让代办更清晰,
-帮助思想减负(不必总是想还有什么事情没做)
-辅助时间规划
-反思与进步的素材
②月度记录:提前规划本月事件与任务,便于统筹全局,合理安排时间
③未来记录:更长远时间段的安排,即将一年的时间按月统筹(只记录每月需安排的重要事件)
④集子:不同主题的实用性清单、备忘信息等
eg:购物清单、阅读书目、旅行准备事项等
⑤索引:便于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尤其是各类主题的集子
三 一些方法技巧、应用或观念
1 忙碌≠高产
多数时间的忙碌仅仅是不断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被动反应,此时的回应充满焦虑与恐惧。而忙于为了回应而做很多事将时间填满,并不如做一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收获多。所以必须学会把遇到的事情与做出的回应分隔,并提前规划,对事件的发生有预见性,这样才不会疲于应付“紧急的事”而将做“重要的事”的时间都占满。
2 不要因为惧怕做一件事而真的不做
向生活妥协比失败更令人难受。人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成长,如果想做一件事却不尝试,这件事就永远不会存在,无论失败或成功。而选择不尝试多数也仅仅是因为安于眼前暂时舒适的现状和逃避改变带来的挑战和未知恐惧,将来你也很可能要被迫面对,那时你将同时陷于被动、悔恨与失败的多重困境。
方法:害怕做一件事,就先尝试在纸上分析、规划,理清思路,迈出第一步可有效促进后续行动力。
3 对事物的反思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留意时间与精力投向哪,即是反思与自省的开端。行动固然重要,但随时回顾与修正行动的方向更有助于做出当下更正确的判断。在反思中从过往汲取经验,但也不要过度迷信过去的经验。
要点:反思的行为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始终如一每天坚持,审视自我,积极发问,扩大视角。子弹笔记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的素材,这也是其督促我们进步的功能所在。
4 不过度追求未来的意义,而更着眼于当下的闪光点
幸福并不存在于未来的寄托中,而是包含在生活的细节里。如果只把幸福感设定在目标达成的一瞬间,一直处于追求成功的疲于奔命的过程中,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旅途,你所想象中的happy ending并不会出现、定格。
但如果你对沿途的一切都抱有持续的好奇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无数闪光点,它们都可以引导你走出舒适圈,走向新的、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幸福和喜悦。
列出一个“每日闪光点”集子,时刻提醒自己生活中的美好。
5 不要只盯着唯一的宏大目标
在最初想要实现一个较远目标的时候,内心的激情是最汹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进展的缓慢,这热情会逐渐被怀疑和灰心所取代。
方法:将一个目标拆解成多个切实的需求,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冲刺目标”,这样不仅会减轻沉重任务带来的压力,也会因为不断有完成感而得到持续有效的激励。
设立冲刺目标的原则:初始阶段不可有大的障碍;列出清晰可行的任务步骤;完成时间短期、固定;进步比速度更重要,将标准设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如果经常出现推迟、延误,对阶段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设立一个目标集子,让自己可以时时看到,同时使用“五四三二一倒计时法”:将集子的每页分割为五栏,依次为五年内目标,四个月内目标,三周内目标,两日内目标,一小时内目标。无需十分精确地安排,但却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前进的路径。
6 遇到困难时努力做一件可以推动进展的小事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或者出现错误很正常,但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被不断出现的障碍打击了积极性,困在原地停滞不前,目标也就逐渐不了了之。
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停止去寻找突破口,哪怕只是做一件微小的可以推动进展的事也好,积极向自己提问,并尝试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五问法:遇到难以推进的障碍时,连续问自己五次为什么,在得出五个不同角度的回答之后,不仅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可能被忽略的渴望与需求。在回答中找到最能触动和激励自己、最有可持续性、对未来发展最有益的一点,将其设为新的目标,并开辟专门的集子,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障碍的应对方案就这样产生了。
7 利用时间箱和任务置顶减少拖延
心流与时间箱:心流是一种最佳的工作状态,即注意力对所进行的活动完全的投入与集中,而沉浸其中时,效率与潜能会被更大程度激发。如何创造出能达到心流状态的条件呢?将任务拆解并一一放进规定好的有限时间内,此时形成的条理感与紧迫感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完成任务并得到激励。
任务置顶:人一天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遇到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会倾向于逃避的,因此将最困难的任务放在一天中的第一位,在最有意志力的时段将其攻克,将最大程度避免拖延。
8 利用时间差和笔尖发泄来平复愤怒
虽然掌控一切似乎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但事实上,我们既不能掌控周围的人和事,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内心,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自我的反应。如果执着于去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付出的时间精力情绪成本都是徒劳无功,寄予的厚望必然会收获失望,这对人生无益。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善力所能及的,才能让每一次行动的效率最大化。
每当遇到会引起自己激烈负面情绪的事情时,不要即刻发作,而是强迫自己刻意留一个缓冲时间,将此时的情绪与想法都记录下来。笔记本身是一个安全的宣泄区域,而等到冷静时再回看,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气”,也许你会意识到让自己愤怒或悲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用笔记录也有助于产生更清晰的思路去解决和避免。
9 缓解焦虑:把目标任务转换为具体步骤
目标结果难以控制,但采取什么行动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所以仅列出目标会让我们一时陷入“该如何做,能不能做好”的焦虑中,但具体的步骤描述则会让我们付诸行动时更没有障碍,也让思路更具条理性。
将倾向于结果的任务目标改为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小步骤,例如将“读五本书”改为“每天留出半小时阅读时间”,将“做汇报”改为“熟悉和背诵讲稿”等,事实上就是提前用笔做好规划,虽然只是很小的改变,但却有助于行动推进。
10 破解烦恼事件:创建分析记录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无聊、烦恼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太多了,任由这种细小的烦躁情绪困扰,不如花点时间来,创建一个分析记录,探索每件让人烦恼的事情背后是否存在价值和意义。“最快乐的人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一切,但他们能充分利用一切。”重塑对一件事的看法,会让你整个心情状态都变得不一样。
将一个事件的分析记录分成左右两部分,左侧是带来的烦恼或难题,右侧则列出带来的意义,责任,乐趣,好处。在寻找和罗列意义部分时,会逐渐认识到左侧的烦恼是多么不值一提或者让人乐于忍受的。
例如:这个房子的房租很贵(烦恼),但是①离单位的距离很近;②早晨有阳光可以透过窗户照进来;③有可以自由活动的院子……等等,列下去,你就会发现,每个月付比较高的房租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受了。
11 利用橡皮鸭调试法检验自己的进度与水平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阅读了一本书,合上之后却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理解;进行一项任务,遭遇瓶颈却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橡皮鸭调试法来帮助自己了。
具体方法就是找到一个客体(橡皮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详细阐释,包括具体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过的方法,想要尝试的方法,想要达成的结果等,在客观描述的过程中,不仅有可能因为更加客观而发现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细节,还能在复盘的过程中迸发灵感。
这个方法与费曼学习法如出一辙,当你能够清楚地给第三方讲解明白一个问题时,说明你真正深刻理解了这个问题,而叙述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很多我们以为已经弄明白但实际上仍含糊不清的地方。
12 摒弃一切对完美的追求
追求完美会贬损我们发挥潜力的能力,而无法达到完美则是产生自我厌恶的根源。尤其是如果将万事俱备一击即中当做行动目标,通常得到的结果并非完美无缺,而可能是无限被推迟的开始,无法叫停的结束,永远不达标的失望,以及因此造成的半途而废。但事实上,没有做到完美并不等于失败,认清这一点才能让我们少一些挫败感,多一些进步的动力。
将错误当成是一种机遇,或者新的体验,而非指责的理由。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机会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只要迈出一步就是一次进步,就值得被鼓励,只有这样才是让自己时刻保持行动力的最佳状态,也只有这样,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每一次微小的积累中站到了曾经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