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人口回归——闻一女生择北大考古专业上热搜有感
深夜听着钢琴曲,看着热搜,莫名觉得很感动。理想这东西啊,藏在心里日子久了竟也忘了。一提就想起了很多往事,付出过的努力和少年时的展望,经历过的曲折与迷途时的彷徨,感怀于斯,热泪盈眶。遂今夜写一篇小记记录一二,以作自勉。
从这份热搜中能看的出来普通大众对于历史和考古这类冷门专业还是持有一点偏见和“歧视”,其实也可以理解这种主流价值观判断。毕竟现在是重理轻文的大环境,21世纪国家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自然离不开理工专业人才的广泛培育。时代变了,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也需要改变,大环境要求文史专业必须要做出一些让步。
可,我一辈子都没后悔选择学习文科。即使高考那年发挥失常、成绩并不理想、没有去成想去的学校,即使在文理分科的问题上跟父母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干过“期末弃考离家出走”之类的荒唐事,即使政治和英语到现在依然是让我头疼的科目,即使一直自卑于写不得一手好字,在文科很看重的“书法”上落了下乘,但这一切丝毫不会影响我从小的理想——即文科生推崇备至的“出口便为高论,落笔既成文章”。
从八岁时我妈给我买的四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开始算,我与文科的情愫已经持续了十五年之久。在这四本书里,我唯独爱看其中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两本,日复一日的翻阅加上孩子身上自带的调皮捣蛋属性,这两本的封面已经有点破烂不堪了,如今它们依然静静地竖在我家书房橱窗里的书架上。而另有一本专门讲理工科的《科技·博览》,几乎到现在都是全新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说孩子的眼里是纯粹的、是干净的、是不带有任何目的和欲望的,只单纯的根据爱好和乐趣去做选择。不像“抓周”那般随机,从八岁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文史,而不是那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和多变的化学元素。这便是我最初的兴趣由来。
而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像热搜里的北大女生这样的仍然是极少数。并不是人人生来都是江淹那般的神童,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于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过了启蒙期后,靠着自己努力和父母鞭策,开始背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即使那时候识不全文字、读不懂意思、完全无法体会作者行文其中的深意,但是依然会一笔一画地摘抄好词好句、再大声朗诵,直到完全背下来,为此也没少受“妈打”。例如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各宗含义对一个孩子来说肯定是无法参透的,于是我便只记标题和书中的诗词。最初看章回体小说每一章的标题都对仗工整,觉得十分有趣,开始研究其中的规律,这样的习惯一直保留到高中。高中以后,写作文慢慢开始模仿这些积累已久的素材格式,这便是如今非常喜欢骈体文的一大原因。体裁和格式有限,而行文思路无限。如若作者能够下笔神助、才思泉涌,也就可以突破文章本身格式的限制,使文章之精妙更甚。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喜欢上这种格式标准对仗工整的文风,且韵赋平和,读起来琅琅上口。尔后一直钟爱于魏晋南北朝乃至唐时的一些骈体文章。直到高中以后,每天早读课依然必背一遍王勃的《滕王阁序》,读时如乘风般飘然快哉,读罢提神醒脑似“醍醐灌顶”,于是便不打瞌睡了。而像记诗词部分,像著名的黛玉《葬花吟》和书中每次花会、灯会和席间必有的对诗环节,都会做标红摘录。奈何记忆有限,虽做不到全部背诵下来,却毫无疑问增加了大量的诗词储,直到今天依然受益良多。
十二岁那年,我妈领着我在老家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带插画版的《唐宋诗词鉴赏》,同时还买了一本南宋文人胡仔写的《苕溪鱼隐丛话》白话文版,留作以后读用。为什么要买这两本书呢?培养写作能力是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一环。而写作并非诗词背的越多越好,既要引经据典,又不能空口说白话,否则就会闹出知乎上“铁马是你,冰河是你,梦里也是你“的笑话。因此不仅要弄懂诗词本身的意思,更要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背景。这时,文学作品的注解就显得格外重要。但那时候网络不如现在发达,很难听到音频赏析。而对于文言文版的赏析书目,阅读起来难度又过大。插画版和白话文版的书便是最好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上大学以前,对于一些经典诗词名句的赏析和注解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十二岁时买的此二本书,它们对于我整个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帮助。
等到再长大一点,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看电视上播出的四大名著系列剧集,历史人物有了荧幕形象的修饰,也就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动起来。当时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直到今天依然被奉为经典的《百家讲坛》,是小学时每天午饭后必看的节目。小时候看名家讲讲三国、讲史记、讲东周列国纷争、讲先秦诸子百家、讲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经历,无论是讲帝王将相的家史,还是文人墨客的生平,在名家们的嘴里总是被描述得波澜壮阔,每每至诡谲云涌处更加陶醉其中,以至于下午上课时的闹钟突降,只好按下手里的遥控器散场作罢。都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百家讲坛》也算是我童年时代的“师者”了。在那个生活简单、节奏很慢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一直伴随着我到了高中。因此,对文学和历史的爱好“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长久之事”。
夜深了,不往后回忆了,本是随笔小记一则,篇幅差不多够了也不再往下写了。写这则小记是想告诉有时仍会打退堂鼓的自己,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热爱和选择。纵有千古风情无与人说,也要守得住这份孤独寂寞。如同热评里的那句“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所说,无论你热爱什么,请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不要在中途放弃!人生不过渺渺数十载,一捧黄土,风流俱去;一朝西归、云烟散尽。趁着年轻,做你想做的!兴趣之所在,自有汝收获之物;醉心于某处,便寻去已有归途。
我想起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的末句—“人生最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情是这般,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呢?”今日之作,就用苏词中的两句“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作为收束吧,此二句很好的诠释了热爱之于我们身处蹉跎岁月中的意义。
便以这湖面为镜,明月为光,闻笛为号,御风为桨,一路浩浩汤汤,去寻那理想乡。
© 本文版权归 Foxia Jo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