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五课:学会拒绝
第五课:学会拒绝
可能在我们不那么完美的原生家庭里,会有这样一个成员,对待家里人颐指气使,对待外人却毕恭毕敬,甚至见到陌生老人提个重点的东西都要上赶着去帮忙搭把手,可回到家里,对待自己的子女、伴侣,就像几辈子的仇人一样,从TA嘴里听不到一句好的评价,得不到一点温和的对待;又或者,TA对待家人总是恶声恶气,而外人对TA态度强硬一点,TA却只敢在背后小声逼逼,但要TA正面和外人刚?不不不,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甚至很可能回到家里还会绘声绘色和家里人吹嘘:你不知道我当时就怼了那个谁谁谁……将自己佯装得在外如何呼风唤雨,威风阵阵,丝毫没有任何的惧怕。
若我们开始清醒地察觉,久而久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位家庭成员——他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绣花枕头罢了。
另外,可能在我们不那么完美的原生家庭里,会有这样一个成员,TA喜欢用这样的语句去捆绑其他的家庭成员:“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懂感恩?”、“我这辈子都是为了这个家、都是为了你。”——我们把TA的这种行为称作:隐形操控。
若你反问TA:“既然你这么辛苦这么累,那你离开啊?”
大概TA的反应除了暴跳如雷和无能狂怒,也许就只有阿巴阿巴了。
虽然很现实,但是上述提到的两种角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的确是一个极为消极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养成了不懂拒绝的性格,和他们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这样性格角色的养育下,我们不懂什么是有效沟通、我们不懂如何对待正确他人、不懂与他人的界限、我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付出、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拒绝……
这也就造成很多女性直到嫁为人妻,都未曾清醒地为自己活过。为了丈夫牺牲和付出自己的所有,到头来却遭遇背叛和漠视,他们难以理解、难以明白,最终——他们说出了那句自己从小听到大的话:
——“我都是为了你才这么做的啊!你为什么不懂得感恩!”
为什么渴望别人的感恩?
因为渴望别人的关注,希望别人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进而填补那颗空虚而敏感的心。
但是很可惜,这类人可悲的地方就在于,当我们的目光真的停留在他们身上、对他们表达爱意时,他们又患得患失、不知所措,甚至表现出别扭与抗拒;当我们真的想要靠近他们的时候,他们又将我们拒之门外(比如通过拉黑伴侣希望让对方挽留自己来证明对方很爱自己等行为)。
——“我对你好,不是为了让你单纯地享受,是希望你懂的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
这样的感情是爱吗?
肯定不是。
这只是一种妄想,一个不合理的要求。
在“真实的爱”不存在的关系里,伴侣对你来说,也不过是个摆设罢了。你不懂真实的他需要什么,你更不懂真实的自己需要什么。
——“我对他好,他难道不该也对我好?”
——“我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他的要求!”
谁规定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回报你呢?谁规定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对你好、感恩你呢?
且不论你的付出和他人的回报本来就没有因果关系,更何况你会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是源自童年的错误信念罢了。
小时候被父母用太多的打压语句,比如:“你太不懂事了!”、“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强迫你去感恩、去回报,而孩童时期的我们视父母为上帝,认为父母说出了这样的话,就是我们的错,我们就该回报父母的含辛茹苦,因为他们的话语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他们都是为了我们在付出和牺牲。
他们的话语让我们产生的负罪感、内疚感,身为孩子的我们,被他们的话语紧紧束缚了。
他们的话语紧紧地把我们束缚在他们身边,让我们听他们的话,做一个“懂事”的、不会提“要求”的孩子。
我们不会再向父母提过多的要求,不会再拒绝父母的任何要求。
——“爸爸妈妈都为我做了这么多了,我太不懂事了,我不能再提要求了。”
也许曾经还是孩童的你,忍无可忍,哭闹过、愤怒过,但是不是被暴力打压,就是被忽视漠视(因为这种类型的父母欺压不了别人,只能欺压比他们弱的孩子),你也就形成了“反正我反抗和拒绝,也不会有效果”的错误信念。
这也就导致长大之后,我们就不自觉地模仿着他们的行为,向自己的伴侣、向孩子传达出同样的话语,还以为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负罪感、内疚感,不会向自己提过多的要求,不会拒绝自己的任何要求;更以为他们在知道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之后,不离开自己。
但事实呢?
你离开了你的父母(或者说你想离开你的父母),你的伴侣和孩子也想离开你。
因为你信念里的付出不是付出,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是一种令他人产生愧疚的手段。
“如果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就意味着‘我不爱这个关系’。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辈子都没爱过你’”。(《走出剧情》·李雪)
但凡对他人提出了“回报”等要求的“付出”,都不是爱,都只是一种源自内心匮乏、想要填补匮乏的抓取。
因为很可能我们父母的童年也没有经历过真实的爱去孕育、滋润,进而才使得在他们养育下的我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就成了一个内心匮乏、不断向外抓取的‘空心人’。
小时候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关注,长大之后就会向外抓取,从伴侣身上抓不到,就从另一个伴侣身上抓取(渣男渣女的形成原因之一);从伴侣身上抓不到,就向孩子身上抓取。而孩子就继续在这样空虚匮乏的养育方式下,成为了TA父母的影子……往复循环。
你太孤单了,你太想有人爱你了,你希望有那么一个人,任你作、任你闹,也不离开你。
因为小时候你希望自己能放肆哭闹一次而不遭受父母的漠视、打骂,甚至被他们抱在怀里,不离不弃,安慰:宝贝,我爱你哦。
——“尽管你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爱你哦,不会离开你的哦。”
可惜,他们不会这么做,你更无法拥有这么美好的体验。
因为你不能要求一个不懂什么是“正确的爱”的人去给予“正确的爱”。
但你的潜意识一直希望自己能被如此爱着,被这样坚定地选择。也就导致自己用了许多错误的方式方法去证明别人对你的爱,甚至逼走了别人对你的爱。
不论是孩童还是已经成人的我们,都不能为父母负责,只能为自己负责。
要知道,生命中任何美好的体验,都不是(我们要求)他人给予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我们要从信念和思想开始,把那个“不会向父母提过多的要求,不会拒绝父母的任何要求”的自己,解放、拯救出来。
我们要明白,我们对父母,对别人说“我不想”、“我不要”、“我不愿意”的时候,不是我们的世界末日;就算别人会因我们的拒绝而暴跳如雷或者悲伤逆流成河,我们也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因为他们的情绪和反应与我们的“拒绝”是无关的,而只与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信念有关,这不是我们能掌控和需要负责的事。
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觉察到自己“我不愿意”的心情,我们就有权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别人不会因为我们的拒绝而崩溃。
对于“拒绝”,我们的重点要放在“我想怎么做”,而不是“我做了之后别人会怎么样”。
行动指南:
1、重塑过往体验
(1)在一个安静的时间,在日记本中回忆并写下一件小时候你不想做,但是父母依旧十分强势或者“隐形操控”你去做的事。
(2)写下你当时的心情&情绪:委屈、无奈、愤怒、想哭等等。
(3)书写过程中若产生想哭、愤怒的情绪,请接纳它、随它来,想哭就哭,想骂就骂。
(4)情绪抒发完之后,写下你想怎么拒绝当时的场景——任何拒绝方式都可以,这里是你的日记本,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5)写完你的拒绝方案之后,再次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舒畅?释怀?等等。
可以尝试每天都留给自己一些时间重复以上体验,直到你自己觉得“我可以放下了”。
2、丢弃一些在关系中的错误信念
比如:
“他说了这件事,但这件事我不想做,但也许我做了,他会知道我是一个很好的人吧?”
“我妈又让我做这种事,我真的不喜欢,但是没办法嘛,我是她女儿,算了吧,做吧。”
3、不用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尝试拒绝父母一次,也许你会在后续觉醒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拒绝他人。
尝试在遇到你不想做的事情时,只用说出三个字:“我不想”。
而不要再想:如何修饰一下我的话,显得更温和一点?我会不会太直白了,这样有点伤害到别人。
==========
推荐读物:《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不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是为了你的期待而活。真正的自由,就是敢于被别人讨厌。”
===========
本系列其他课程在我的日记里,欢迎阅读~
1、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一课:觉察与清理
2、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二课:无条件自爱
2、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三课: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
4、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四课:成长型思维
5、讨好型人格自救手册第五课:学会拒绝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