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使命——莫高窟和我的故事
我和敦煌的缘分,是在2015年结下的。
人在20多岁的时候,可能都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改变一切。带着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好奇心,我曾经在2014-2015年间,独自去了青海和西藏,在青海湖的落日中,在扎什伦布寺的经幡里,在冈仁波齐的山脚下,在羊卓雍错的碧蓝里,我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旅行的意义:在壮丽的自然中认识到自我的渺小,才能更加勇敢地前行。
然而,2015年10月的敦煌之行竟然彻底地改变了我之后的旅行路线,为我打开了一扇巨大的意义之门。
2015年,在莫高窟里着魔了
现在回忆起2015年在莫高窟里的经历,还是无比鲜活。当我第一次进窟,随着叮叮当当的钥匙声、木质窟门的嘎吱声,扑面而来的是窟里那股在时光中沉淀的灰尘味道。在黑暗中顺着手电的光,视线笼罩在一种近乎魔幻的模糊光影里,隐隐约约看到墙上斑驳脱落的壁画。环顾那个逼仄的窟室,头上的覆斗顶中央是鲜艳的藻井,周围是一圈圈千佛像,而藻井的正下方有佛的座像和胁侍菩萨像。

流转在一个个窟之间,讲解把我彻底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佛光弥漫的世界里,佛的前身萨埵太子怜悯万物,以身饲虎;九色鹿用一个背叛的故事,教人明辨是非善恶。我贪婪地在一幅幅壁画、一尊尊佛像间驻足,在黄昏的光线里久久地凝视329窟那尊面带慈悲微笑的佛像,被一种触电般的连接感攫住:我强烈地感觉自己被召唤了。在那一刻,我甚至看到自己的灵魂脱离了肉身,在时空中和佛像相互凝视。我们虽无法言语,但是那股连接的力量竟然让我战栗,止不住地掉眼泪。

不吃不喝地在莫高窟里呆了整整7个小时,最后还是因为脱水+低血糖才不得不离开。回家之后开始疯狂地买各种和敦煌,和莫高窟有关的画册、资料,研究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不同石窟艺术风格、窟制、彩塑的不同造像风格、壁画中讲述的千奇百怪的故事。
2020年的重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6-2019这几年一直在国外转悠,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出国,索性买了去乌鲁木齐的机票,准备7月底出发,去南疆感受伊斯兰艺术和文化。然而7月初,乌鲁木齐突爆疫情,原本的计划全然打乱,不得不退掉机票,取消行程。而就在退掉机票的当晚,敦煌研究院的公众号突然推送了一条消息,莫高窟恢复66个普窟开放,特窟8个开放,并且原本计划7月涨价的特窟保持原来价格。我猛的一激灵,几乎跳起来摸出手机,当晚11:30,我定下了去敦煌的机票,7天后就出发。
几乎是没有做任何计划,就来了敦煌。唯一的想法,就是泡在窟里,去和那些我让我魂牵梦绕的壁画和彩塑再对对话。
去榆林窟的那天特别冷,祁连山上下雪了,瓜洲的气温只有17度。在这场2020年第一场雨里,我在25窟看到了那幅巨大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在3窟看到了文殊变和普贤变,在2窟看到了史上最美的水月观音。


又一次置身于光线昏暗的洞窟,闻到那股熟悉的时光味道,看着墙上历经千年而颜色依旧鲜艳的壁画,我感受到了信仰带来的巨大力量:那些出资开凿洞窟的金主,一定是无比虔诚的朝圣者吧。他们愿意放弃财富,把世界上最好的宝石磨成颜料,雇佣最好的工匠来描绘他们内心最向往的极乐世界,把自己的家族和子子孙孙的画像留在洞窟里,在日复一日中去坚守和叩拜,把精神的力量封存在时空中,来应对琐碎又虚无的日常。
在莫高窟里,我终于见到了一直惦记的45窟和57窟。45窟被称为"最美唐代彩塑",是因为位于窟室正中的那组彩塑佛像,代表了唐代彩塑的最高水平。正中的释迦摩尼正襟危坐,弟子迦叶瘦骨嶙峋,苦行僧的形象让人心疼,而另一旁的弟子阿难则一副少年郎,公子哥的样子,与迦叶形成强烈对比。两旁的胁侍菩萨形态悠然,飘逸如纱般的罗衫皱褶下是曼妙的身体线条,身上的璎珞层层叠叠,既美丽又超然。而最外侧的两尊力士则怒目圆睁,脚踩地神,一股向外爆发的力量和动感呼之欲出。


57窟的"最美菩萨像" 在出现的那一刹那,让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是佛像,这分明是一位高贵妩媚的贵妇人。她头戴化佛冠,身穿蓝色纱裙和华丽的璎珞,身体呈S型,眉目低垂,凑近仔细观看,他的皮肤呈现出非常饱满健康的肉色,两颊上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胭脂晕染,若有所思,欲说还休。

不清楚这幅壁画的创作者是出于什么意图,如此大费周章地去描绘一位美丽的菩萨。但我想,除了虔诚的金主,那些执笔的工匠心里应该也是怀揣着对理想的敬畏,才在落笔的那一个又一个瞬间里,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想象,全部付诸笔端,才能把自己真诚地相信着的一切,传递给更多的人吧。
什么叫热爱?当时间为你停止的时候
在敦煌的那几天里,不管是在榆林窟还是在莫高窟,只要我踏入了那个神奇的场域,就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属于我的世界,让我可以放下所有杂念,只专注于眼前一切的奇特世界。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我忘记了吃饭喝水,仅仅为看到了一个美妙的洞窟而欣喜,为了解到一幅壁画背后的故事而感动,为工匠的精湛笔法而惊叹不已,也为对佛像的惊鸿一瞥而不断回味。
在这些几平见方的狭小空间里,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元代,无数的信仰者来到这里,印度、波斯、粟特、于阗、吐蕃、党项和汉文化不断交融,共同表达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炙热愿望。那份无比诚挚的情感让我和这些不可能谋面的人之间产生了连接,时间为我停止了,在和他们的连接中,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概念,只有当下,此刻,我享受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时间变得不可感知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有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我想我更明白什么是热爱的感觉了,when time stops for you。我不断想起这句话,当时间为你停止的时候。在窟里,时间为我停止了。当我在从事我热爱的事情的时候,时间的流逝变得毫无意义,我不会去想,我正在做的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它是否值得,它有没有意义。所有的疑虑、焦虑感全都不见了,我只想留在此刻,享受此刻,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件事为我带来的所有体验中,因为它是当下唯一重要的事。
我不禁思考,敦煌石窟文化背后所蕴藏的那股精神力量,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信仰者出资建造石窟,吸引的一批又一批的工匠用最极致的工艺建造石窟,又是什么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们前赴后继,在这片茫茫的荒漠上,放弃都市的繁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用一生的时间去守候和保卫这块精神的净土?

也许唯一的答案只有热爱。因为热爱,因为相信,因为坚持,时间为他们停止了。信仰者在叩拜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他相信这份强大的信仰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安宁,所以他不惜以最大的金钱代价为后世传递这永恒的精神力量;工匠也被这样的力量所感染,不惜以最复杂的工艺和笔法去展现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世界,并将之凝结在时光中;后世的研究者和保护者们在枯燥的修复生活中,也是凭借着想要把这些饱含着信念和热爱的珍贵艺术传递下去的心愿,才能忍受着西北边陲的恶劣环境和匮乏的物质,不断对抗着时间,仅仅只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还能和今天的我一样,还能被这份穿越时空的爱和美所感染,掉下泪来。


多么简单的想法,又是多么强大的信念。因为发自内心地热爱,所以想为它做点什么,哪怕仅仅只是把它保存下来,传递下去。也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相信,所以才想让更多人看到它,让它不会为时光所泯灭,所消失。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才是最耗费心力的。但想到这世界上一直有那么些人,仍然在相信着,坚守着,想要为这个世界,为他人传递自己所深信不移的东西,带去哪怕一点点的改变,这就足以让人感到宽慰。这就是"比自我更大的东西",这样的信念中所存在的巨大能量,才能真正对抗时间。
而我呢,我想把这些让我相信,也让我感动的故事不断传递下去,完成一个传播者的使命。希望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有一天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找到为你所停留的时间,完成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使命。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HeyMarjorie

© 本文版权归 HeyMarjor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