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早餐不吃烧饼
古镇里的建筑,新旧参半。从南到北,踱步而行,半小时即可穿城。烧饼铺子走几步就有一间,标榜现做现卖,即使是超市里包装售卖的烧饼,已经足够酥脆,这现烤的更应该脆上加脆,只是早上酒店的早餐,我吃了半个小时之久,肚子里没有留下空间给烧饼,心想走的时候买上些带着吧,结果走的时候竟没想起来。
除了烧饼出名外,这里的瓷器和琉璃制品也颇有名气。我走进一家卖琉璃工艺品的小店,店里大姐跟我说着琉璃和玻璃的区别,听来听去就是没什么区别,简单的说加了颜色就可以叫琉璃。一串鸡油黄色的琉璃手串要价380元,我坦白说最多给80,大姐脸色由热情洋溢,转为愁眉冷对。川剧里变脸的演员,还需要用手抓住袖襟迅速的划过面部,以给变脸流出瞬息的时间,大姐直接省略掉这过程。我看自讨没趣,又不诚心要买,趁大姐没下定决心让步,出门走了。不是我小气,那东西依我看,就算80块钱成交,大姐都含恨挣70块。但你要说房租啊水电费啊,人工费啊,那全指望这一串鸡油黄更像鸡屎黄的玻璃珠子?
东西的价值,当然不能单靠材质去衡量,但溢价要有溢价的道理。还再为刚刚大姐这古板的生意经替她惋惜。前方看一门头,上写烧饼博物馆。里面展示了烧饼的前世今生,还有影画设备循环播放着模拟大街上叫卖烧饼的场景。当地已经把这烧饼文化做到极致,因为工艺和原材料都过于简单,说到底不过是古味零食的一种,文章没有办法再大,我问卖烧饼的大姐,你们平时也吃吗?很多山东人的实在是深植在基因的,她支支吾吾很不情愿的小声说:“我们很少吃。”说完又后悔自己不该这么直率,稍事停顿,又补了一句:“一般都是送人。”
通常酒店的早餐,我采取的策略是速战速决,粥、小菜、鸡蛋、咖啡,其他有看上眼的捡一两样尝尝。今天吃的时间尤其长,因为我旁边座位上的一男一女,昨天睡在我隔壁,先闻其声,后见其形,除了打雷下雨,这还是头一遭。我们凑巧前后脚出了房门,一起坐电梯去酒店的三楼吃早餐。看这一对男女,30上下的年纪,穿着朴实,男瘦女胖。
两个人相对安静的吃饭,相对安静是跟昨天晚上做对比,不知道是因为顾虑隔壁的我也在旁边,还是出于人在床上和桌子上本能的不同。余光中她恬静的面孔,娴熟的给手中的鸡蛋剥皮,我的脑袋里一直徘徊着,昨天晚上传到隔壁我耳里的声音。“过过瘾行了,快睡吧。”“疼嗫。”“俺真疼嗫!”
我在思考那个问题,最后答案落在房型上面。早年出差都是住标准间,两张单人床,近些年出门都要的是大床房,酒店的装修,为了方便管理,想必是这一层都是大床房,另一层则都是标准间。订大床房的通常都是情侣或者一个人独住的客人,而标准间都是商务出行的客人,搞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再也不打算订什么标准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