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非暴力沟通》
渴望理解——自己和他人。
ClarOscuro-BrunoSanfilippo
四月份在一篇叫《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的推送中深深被推文中扎心的表达方式警醒,深感自己表达有多么伤人伤己,打开了热评和朋友都推荐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工具书、或者说是由心理学博士、医生写的一本功能性教材。读着读着还有一种和心理医生面对面的感觉。
一直以来,我很容易失去耐心,面对别人的评价或者要求我常会理解为指责。对着朋友、亲人撒完气又感到极度的懊悔,反复地批评自己伤害了亲近的人。又或者是遇到失败、挫折或者不顺时心里习惯于去想“我早该想到”。作为一个情商较低的人,我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罔论理解他人。选择站在高处对别人指指点点、把自己的情绪原因甩锅到别人身上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做到,甚至会为了逃避情绪这么做而变得越来越擅长。
我总是很羡慕别人的家庭关系,希望也能在温柔的环境里长成温柔的人。在看女流直播时她提到要听懂父母的“话中话”让我开了窍。哪家的孩子都会被父母唠叨教训,特别是在中国流行挫折式教育的环境下,有时候父母的话会让我感到生气、痛苦和不被理解,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父母或许无法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但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大人,就算会时常在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只要我努力地尝试,是可以突破父母的影子的(这也是英剧《梅尔罗斯》带给我的启示)。特别是当我错愕地在弟弟身上看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时,改变的决心更坚定。
书上的每一章都讲了不同的方面,我关注的点主要在面对自己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去倾听、学会表达愤怒以及表达感激上。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首先表达观察的结果(他人或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请不要带着判断或者评价。表达感受到的情绪,然后说出产生这些情绪的源头——自己的需要。最后,为了改善生活提出请求。
尽管带着情绪时难以在第一步就不带评价地陈述,但多加练习,相信是可以做到的。就在最近朋友对我的想法进行纠正时,我第一时间感觉到了被误解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因为朋友把我的观点理解成了另一个东西。此时,我习惯产生的想法是“你说这话是把我当成了连网络和硬件都分不清的傻子吗”并想予以回击。但是,我意识到是理解上出了错误,我回复道“你可能理解错了”并解释了我的想法,沟通高效地完成了。这时候我再回味我为什么感到了愤怒,是因为我的需要——在朋友心中有着分得清网络与硬件的形象。如果按着习惯的情绪路线,我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从而衍生出别人在嘲讽我等等想法,这样会一发不可收拾。但运用非暴力沟通,情绪很快消散了,我不会因为产生的愤怒对自己进行“你怎么这么小气,人家说一句你就跳脚”的指责,而是认识到是因为希望在朋友心里形象聪明的需求,出于对自己的追求,我理解了自己。
我没有想到在读了几章、还没有有意识地去训练非暴力沟通时,我已经切身体验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魔力。在沟通时避免使用评价、指责,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人更有可能做出积极地回应。
书中令我折服的一个概念是,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三观完全不合的人达到互相理解(小故事在书58页)。要做到这一点,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区分开。对于什么样的三观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品质是可贵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看到不符合三观的行为,价值判断是指出“我认为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罪恶的;对于用暴力解决,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而道德评判是指责“这个人是坏人,他应该被惩罚”。前者影响下的社会更关注人的需要,更少暴力事件,而后者影响下社会的人们习惯于将冲突归咎于他人,给人加上道德评价并追求惩罚。(听起来很耳熟不是吗?)要达到与他人的互相理解,就要避免道德评判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始终去体会对方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
WonderfulTonight-EricClapton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停下来,呼吸,什么都不做 是什么想法使自己生气(留意头脑中的暴力想法,而不评判它们) 体会自己的需要 (倾听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地接受感激,感受生命赋予自己帮助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