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并非一定导致军事冲突,美国学者为何很固执?
作者:Pansesus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海默在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时,有很多人认为这一理论好像过分了。其实从历史上看,也并非所有的大国崛起必然导致严重的军事冲突。比如说,美国的崛起。
美国崛起之时主要挑战的是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其实这一过程中,英国没有真正地在遏制美国方面做太大的努力。英国绝大部分努力去扼制德国了,因为德国和英国的冲突很大。英国一直没有像对付德国那样认真地去对付美国。
而实际上呢,从国家的工业潜力和军事的潜力来看,当时美国都是远远超过当时德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像对付德国那样认真的去对付美国呢,其实英国也想但是为什么没做到呢?这就要提到另外一种现实主义理论了,叫做“防御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对于“安全困境”做出了补充。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安全困境有差异,并不是出现了安全困境就一定会导致军备竞赛、武装冲突,最后冲突双方一起完蛋,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还是拿PUBG为例,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的是一个平底锅,其他人手里端着枪,枪总比平底锅有用,所以,平底锅对于其他玩家的威胁就不会很大,一般也不会带来冲突。
基于此,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家就认为,扩充军备,也要看扩充的是什么军备。并不是所有的扩充军备意味着要造出巨大的狼牙棒,如果扩充的武器都是盾牌一类而不是打人的武器,那么,大家就会认为这种扩充军备是防御性行为。因此,这样的情况下的安全困境就不会那么严峻。

除了武器类别方面要区分防御类武器和进攻性武器之外,还要考量地理环境。比如,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出现严重的冲突,英国之所以不愿意遏制美国,不愿意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打起热仗,这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就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隔着巨大的大西洋。所以,英国觉得美国不可能将自己的军力非常方便地投射到英国本土,美国也不会认为英国能够非常容易地将英国的军力投射到美洲大陆。因为有这么一个天然的沟壑,所以哪怕两双都在扩军,双方依然不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威胁。
而地理环境这一点上,德国就比不上美国。英国和德国挨的很近,中间只隔了北海,跟广大的大西洋比起来近得多了。跟美国比起来,德国就是英国家门口的对手了,自然要更为重视。
不仅如此,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扩张中,很多时候是在挖英国的墙角,诸如英国的中东、非洲的殖民地等等。在英国人看来,这是挑衅。而美国呢,十九世纪更热衷于在“自家后院”里“虐菜”,那些中南美洲的小国,无论怎样欺负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亚等等,又没有杠上英国的殖民地,对于英国人来说都无所谓,不重要。

更糟糕的是,德国在十九世纪末一系列的外交举措把英国挑到了对立面。十九世纪末,英国在非洲打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争,死亡人数非常多、得益非常少,那就是英国和布尔人之间的“英布战争”。布尔人是南非最早的一批白人殖民者,他们过着半游牧生活,建立了两个共和国。不幸的是,这两个国家国土内出现了金矿和钻石矿,英国人要抢资源,就想把地盘抢过来,所以与布尔人打了两次战争。第一次英布战争,英国人惨败。当时,很多矿藏还没有探明,英国人没有太过重视,但是两次英布战争之间,这两个布尔共和国已经探明了很多的金矿,英国人就发动了第二次战争。结果,英国的初期进攻被打得一败涂地。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这些布尔人拿着德国人的枪。英国在南非陷入了战争泥沼,打了好几年。

说个题外话,英布战争期间,英国搞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罪行。人类近代史上最早的集中营就是英国人搞出来的,为了防止布尔人游击队,英国殖民者把布尔人家属都关在集中营里、饿死。另外,他们还搞了三光政策。这个不是英国人的独创,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北方军在南方也这么搞过。英国人知道当时布尔人远远少于英国,所以就靠着残暴的战争罪行,压服了布尔人国家。

英布战争中,德国从始至终站在了南非的布尔人这边。这给英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猜忌。此时英国还在跟俄国在中亚地区抢夺势力范围,即所谓的大博弈。但是,英国意识到德国对于自己的进攻性,所以,抢先一步,在英布战争结束之后,非常匆忙地跟俄国讲和。然后,又跟法国结成同盟。随后,一战的两大阵营,英国、法国、俄国结成的所谓协约国,以及以德国为首的所谓的同盟国,就逐渐形成了,最终两大阵营酝酿出了一战。
而地理环境这一点上,德国就比不上美国。英国和德国挨的很近,中间只隔了北海,跟广大的大西洋比起来近得多了。跟美国比起来,德国就是英国家门口的对手了,自然要更为重视。
不仅如此,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扩张中,很多时候是在挖英国的墙角,诸如英国的中东、非洲的殖民地等等。在英国人看来,这是挑衅。而美国呢,十九世纪更热衷于在“自家后院”里“虐菜”,那些中南美洲的小国,无论怎样欺负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亚等等,又没有杠上英国的殖民地,对于英国人来说都无所谓,不重要。

但是,米尔海默对所谓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嗤之以鼻。
乍听这个假设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但是要细细的想想,其实也有一些弊病。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怎么样区分武器?什么样的武器是防御性武器,什么样的武器是进攻性武器?
说实话,很难区分。举个例子,核武器是防御性武器。这就跟大家的直觉可能有点出入了。核武器是典型的防御武器,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其它国家入侵本国。特别是双方都有核武器状况下,拥有互相毁灭的能力,这个情况下,不会轻易地侵犯对方,实际上,核武器变成了一种防御性武器。
而且,不是名字里带了“防御”就是防御性武器。美国在九十年代、零零年代一直搞所谓的导弹防御系统。当时媒体报道中经常会提到TMD、NMD ,正好是两个脏话的简称。从名字上来看,带了“防御性”名称应该是防御性的武器,但它其实是进攻性武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情况下,美国核弹数目远远超过中国。美国搞了导弹防御系统,意味着中国有限的核武无法对美国形成真正的威胁。那么,中国的核武器就废了,不能发挥防御功能。所以后来中国也在不断地想办法,其中一个就是超高音速武器,其实也是被美国逼的。开发这种武器的目的,其实就是威慑作用,让威慑防御的效果能够重新发挥出来。

核武器是比较少见、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其定义为防御性的武器。但是其他很多常规的武器就不好说了(究竟是不是防御性武器了)。火炮?坦克?坦克是进攻性可以,但也可以用来防御,那该怎么判断?火炮,向着对方发射,就是进攻性的武器;但是陈列着示威,避免对方进攻,那就是防御性武器。
所以,米尔海默认为将武器区分为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非常可笑,照他的话来讲,这是书呆子在象牙塔里想出来的东西。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喜马拉雅主播“醒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