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导图
本文字数2979,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错误”的行为》。
作者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理查德·塞勒的学术自传。在本书中,塞勒完整呈现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理论贡献,也讲述了自己怎么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以及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从备受冷落,到逐渐被主流经济学界接受的过程。可以说,读懂这本书,你就懂了行为经济学。
01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影响呢?帮助塞勒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成果,就是他的禀赋效应理论。
禀赋效应这个概念,是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塞勒认为,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也就是说,你丢了100元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捡了100元钱给你带来的快乐。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你对物品价值判断的不够理性。按照理性经济人的角度,钱包里的100元钱,跟地上的100元钱,给你带来的效用没有差别。但是,钱包里的100元钱,你可能对它已经做了计划,它和你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可能还倾注了某种情感。
比如,你准备用这100块钱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这100元钱丢了,对你来说不光损失了钱,还意味着情感挫折。而地面上的100元钱,还没有跟你的生活和情感发生关联,它只是冷冰冰的意外之财。丢100元钱的效用损失,和捡100元钱的效用增加,它们不能相提并论。
塞勒的贡献,在于他首先在经济学领域提出了禀赋效应这个概念。他还参照现代心理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了禀赋效应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
比如,经典的马克杯实验,研究人员拿了11个马克杯,在22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分配,然后组织学生自由交易,每个马克杯最多可以被交易一次。理想状态下,每轮最多可以完成11次交易。但是,经过连续四轮实验,每一轮平均完成的交易只有2.25次。
为什么交易次数这么少?塞勒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卖家和买家之间,对马克杯的心理估价差距特别大。已经拥有马克杯的卖家,对马克杯的估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没有马克杯的买家,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这个实验做了好几轮,每一轮都重新分配,结果都差不多。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在拥有马克杯之后,就觉得马克杯更值钱。这就是禀赋效应。这是人的心理惯性,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研究和决策中,不应该忽视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塞勒的深入研究,指出了禀赋效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充分考虑禀赋效应的情况下,改善我们的经济决策。
举个例子:
假设你得到了两个工作机会,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工作 A 每个月的薪水多2000元,但是休假时间少三天。工作 B 正好相反,每个月薪水少1000元,但是休假多三天。如果你先得到工作 A 的录用通知,并且已经准备接受这个工作,这时候工作 B 再打电话来,想让你改变决策,就会比较困难了。 因为对你来说,工作 A 的2000元额外薪水,已经是你拥有的东西。你对它的效用评价会有额外加成。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你先接受工作 B,那么面对工作 A 的通知,也会拒绝。这种决策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套路,但是体现了禀赋效应。它启发我们,在面对一些需要影响别人决策的场合时,先下手为强,使自己的交易条件,给别人带来心理预期,有时会带来巨大的优势。
02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
我们现在来说说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
1、心理账户
塞勒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在内心深处将金钱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建立一些不同的小账户。分类的依据,有时候是根据金钱的来源,有时候根据用途和其他因素。然后,在消费决策时,你会首先在每个小账户内部计算成本,评估交易是否值得。
比如,设想你晚上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200元,需要到场后现场买票,当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弄丢了一张电话卡,这张电话卡也值200元。你会按照原计划去听音乐会吗?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去。 如果情况稍做变化呢?出发之前,你弄丢的不是电话卡,而是口袋里面准备去买门票的200元钱,你还会不会继续行程呢?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变成了,放弃音乐会。
对理性经济人来说,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买票的钱,损失都是200元,没有区别,不应该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丢掉电话卡是另外一个心理账户的事情,它和买票听音乐会的决策没关系;但如果丢掉的是准备买票的钱,这笔损失就会被计入属于音乐会的那个心理账户,如果再额外掏200元买票,看上去好像一共掏了400元一样,决策的结果自然就会不同了。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威力。
2、交易效用
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都会把商品的价格,和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参考价格做一个比较。如果价格远远低于心里的价格,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很值,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就说这笔交易是富有交易效用的。很多情况下,这种理性经济人并不关注的交易效用,反倒是交易与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举个例子:
一个炎热的夏日,你正躺在沙滩上,只有冰水可以喝。在过去的一个小时里你一直在想,要是能喝上一瓶自己喜欢的那个品牌的冰镇啤酒该有多好。这时,一个同伴起身要去打个电话,他说可以给你带一瓶啤酒回来。海滩附近只有一个卖啤酒的地方一家高档的度假酒店,一家又小又破的杂货店。 同伴说那里的啤酒可能卖得很贵,问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他还说,如果啤酒的售价与你愿意支付的钱一样多或是更低,就会帮你买一瓶;如果高于你能承受的价格,就不买了。你很信任你的伙伴,同时你也没有与调酒师[杂货店老板]讨价还价的可能,你愿意出多少钱呢?
两个地方提供的啤酒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因为你是将啤酒外带饮用,所以卖酒的地方环境如何,对你也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如果啤酒是从高档度假酒店买的,你能接受的价格就会比较高,比破旧小店的价格要高得多。
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来自度假酒店的啤酒,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中位数是7.25美元,如果啤酒来自破旧小店,就只愿意支付4.1美元了。啤酒是没有差别的,但啤酒来源的不同,导致你的期望参考价格发生了很大差异。在交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度假酒店的啤酒,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交易效用,所以,你也更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这就是交易效用的神奇之处。交易效用也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
比如,商家会想方设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抬高消费者心中的参考价格。 再比如,在产品的价格标签上,标一个明显高出很多的所谓市场参考价格,即使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参考价格并不靠谱,它还是能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这样你就会在参考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值之间,获得巨大的交易效用,虽然它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心理效应,甚至是一种不够理性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但它确实会影响很多人的消费决策。
最后的话: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也是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强有力的挑战。传统经济学没考虑人类行为的各种复杂因素,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那些并不理性、也不完美的行为,有时反倒是经济选择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