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十年(二)
2012-2013
一
满心以为父母的友人提供了住宿,使得刚踏上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的我有了个落脚点,省了很大一桩麻烦,但是房东阿姨接我到家,跟我说给我提供的房间是一间没有对外的窗户的地下室,只有两扇小窗对着走道,然后房租也是从今天就开始结算,并且她还告诉我,一周后她就要回国内一趟去看病,起码要几个星期才回来,她的老公跟我父母相识,但是他基本常年是在外面各国跑,所以我就在这个地下室的大房间里开始了无依无靠的移民生活。
一开始的恐惧还没有完全散去,又遭受新的打击,最初的几个星期也是过的浑浑噩噩,去超市采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开始倒时差,自己做饭,慢慢熟悉周围的环境,网上搜集一些信息,出去参加一下针对新移民的活动和讲座。有时候在地下室睡得迷迷糊糊,听到楼上传来房东子女的钢琴声和欢笑声,有时候外面明明是春光明媚,而我住的地下室内确实一片暗无天日,每当这时,总不觉悲从中来,快三十年来的人生,在此终于体会了一把社会底层的感觉,离婚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又给自己添了一道新移民的恐惧,不过也许在异国他乡开启新生活的忐忑能帮我从离婚的痛苦中暂时抽离出来,用一种新的痛苦抑制了另外一种痛苦。
二
地下室与我合租的还有另一个女孩,跟我年纪相仿,留学后留了下来,在一家留学中介打工,平时她业务繁忙,经常也见不到人,好在我那时也不上班时间自由,所以也不在乎她混乱的作息时间了,她有时常常在晚上10点多开始做饭,有时还会在半年11,12点出门,好像有车子来接她,然后又会在凌晨2,3点钟回来,然后洗漱干嘛的,还弄出很大声响。有一次她这样半夜折腾了以后,第二天我在卫生间的垃圾桶内发现了一条被丢弃的内裤,我又一些不好的联想,她之前跟我说过,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在异国他乡也是很辛苦,我想她该不会是去卖淫了吧,我越想越可怕。那天在浴缸里淋浴,突然发现浴缸的粘合缝隙出都变成了红色,脑中又脑补了浴室杀人,鲜血喷溅染红了浴室,搞不好哪个可怜房客的尸体就埋在后院的哪个树下。我记得那一天的种种恐惧到达了顶点,幸好之后不久就碰到了我今后三年的新房东,她向我抛出了合租的橄榄枝,虽然他们家养狗味道有点大,但是我还是很快答应了搬家。
那时,我有时候一个人走在街上,感觉人来人往,车流不息,但是这一切好像都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像一个无助的旁观者找不到自己的联结和位置,浮萍无根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也许那时,我就已经隐约有点感觉在这个社会,作为外来居民的边缘化的感觉,以及那种压抑和由此伴随的恐惧,所以才会导致社会底层或者边缘人往往会犯一些罪行吧。然后我还想到,要是万一哪一天犯下了什么罪行,然后第二天买张机票就飞回国内,或者爱上了某个人,但是某一天也买张机票玩失踪,然后再也不回来,好像也不是很难达到的事情,一想到这些,我既有种兴奋又有点落寞,这种既身为中国人又怀揣外国绿卡,似乎多了一个机会,但又举棋不定,心无所依的旅人感伴随了我接下来的三年异国生活。
三
搬去了新的住所,是一栋高层建筑里的一个带卫生间和衣帽室的套件,房间虽然不大,但好在配套齐全,不需要和他人分享,是自己独立的小天地。心情也跟着稍微好起来,不再有在地下室底层的压抑和恐惧了。
然后我找到了一份打零工的工作。是一家照相工作室,专门给学校拍毕业照,学生照,制作相册的,我们的工作是季节性的,大概就是在暑期这段时间,工作的内容就是,每个学生回根据自己的需要填一份照片的需求,他们在封面上勾上需要哪几种规格的照片和相册,然后在信封里放上钱,然后拍照的人会把这些收集回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学校为单位,统计各种相片的需求,并跟袋子里的钱做核对,看是否一致。开一张Excel表,统计需求,点钱,最后做一个reconciliation。第一天试工,我就做了一个大学校,最后的尾差也很小,老板就决定把我留下了。
工作室是一个两层楼的小车间,一楼主要是各种洗照片,制作相册的车间,二楼是一些行政人员的办公室,我们就在二楼的一间房间里工作,长期的财务部员工就两位,一位是香港二代的移民后裔,是经理,另一位是一位白人胖大婶。其余都是向我们这种季节性的临时工,有一个小领导,帮忙作了好几年了,是一位特别美丽的上海姐姐,虽然上了年纪,但一看就是年轻时就是没人胚子的那种,人特别nice,还有另一位上海姐姐,两个人好像认识,性格特别爽朗,倒像个北方妹子,还有一个年轻小姑娘,人不怎么说话,听说也是香港移民二代,还是当地一所蛮好的大学的毕业的,但也找不到工作,工作还老出错,人也特别的内向惶恐。还有一个北方的大姐,不爱说自己家里的事,打扮也很朴实,好像也没有孩子,跟丈夫两人倒是相亲相爱,在温哥华平静度日。后来还来了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长得特别好看,就像杨钰莹年轻的时候,引得楼下的摄影大师常常来套近乎。
这份短工留给我的印象有这么几点,一,温哥华的华人美女真多,也许这些年来,出国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选择,而美女天然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就出来的多,记得以前有个段子,一等美女飘扬过海什么的,看来诚不我欺,而与之相反的确是在华人男性圈子里,却是矮个男丑男居多,那时因为,最早一批的移民群体是以东南亚,广东福建香港人居多,这些区域的男的大家都懂的,越往南越矮,而且蛮夷之人很多长得都跟山顶洞人似的,高颧骨,嘴巴这一块突出,后来才慢慢多了一些台湾人,到了90年代以后才慢慢有了很多的大陆移民,才有一些长得不错的男性资源。二,中国大陆来的人真的都很能干,真的能出来的都是精英,反而有些二代虽然有了一些语言的优势,但是可能本身素质就稍差了,基本上大路的移民一代都是人精了,可以拿那个向北方人的上海小姐姐为例,她咋咋呼呼特别爱聊天,有一天她把她手上做的学校统计分析了一下,她说了一下她分析的思路,最后分析出哪几个学校的学生买照片分别有什么偏好,哪里的学生比较有钱,哪几种照片规格特别受欢迎,哪几个学校能盈利比较多,哪几个学校的学生比较抠门,这一套分析下来,感觉马上就可以报给经理做明年的决策规划,你看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点钱工作,聪明的人就能想到顺便用手头的数据做个财务分析,这是我职业生涯里上的最精彩的一堂财务分析课,果然上班不应该只是按照流程傻做,而是要多思考,多动脑,无处不可学习。三,但是针对第二点,有时候想想也觉得可惜,之后我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类似的情况,有些在制衣厂打工的大陆移民在国内可能曾经是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知名大夫,虽然有些人可能后来再通过学习和考试能做回自己的老本行,但这个时间花的值吗,还不论很多再也没机会捡起自己以前专业,而是转投了其他蓝领行业的人呢?
四
季节性的零工结束以后,我又开始了边学习边找工作边打零工的生活,期间我报名了一个税务事务所的个税课程。
有一段时间我白天去房东的公司打工,晚上和周末去上课和学习,平均一周我只有零星几个晚上的自由时间,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不怎么看手机也不怎么上网,也几乎没有娱乐,对当时网上的一些新闻八卦潮流一概不知,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真是很难置信在当今这个海量资讯无孔不入,网上各种刷不完的剧和综艺,市面上也是各种层出不穷的娱乐消费的时代,我竟真的有定力度过了这样一段时光,不看新闻,不追热点,不刷剧,不娱乐,不消费的这段时间我失去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失去,反而收获了一段宝贵的纯粹的学习时光,学习和工作都没拉下,反而觉得在这段时间里自己充实和提高了很多,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应该就是体会到了心流的感觉,专注的做一两件事情,做好并提高自己。所以至此以后我戒了电视,现在人总说时间不够用,那时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太多好玩有趣的东西分散你的注意力了,其实想想除了一些必要的新闻资讯,很多一些什么社会新闻,娱乐八卦,跟你其实没多大关系,反而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或者引诱你消费消耗,所以为什么大城市的人都浮躁,没法深耕下去做一些事情,为啥娘子关的刘慈欣反而能写出三体这样的小说,小城市没那么多新花样,反而人容易有大把的时间专注做成一些事情,这点跟国外也很类似。以前很自得自己是个什么都知道的知道分子,但是现在知道能专注不受外界干扰深耕一些爱好和做一些事情才是真正值得夸耀的。虽然现在魔都,又渐渐被这个花样层出不穷的氛围有点同化,但是我不会忘记那段静静的专注时光,要成事,需要这种回到心流的经历。
课程结束,我拿了理论和实操的最高分,95分以上,但是鉴于我是个新移民,缺乏当地的生活经验,我还是没能被录取为兼职的报税员,你看有时候有些事情不是靠短时的速成就能学成达到的,需要的是长久的经验和时间,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终于在快要到年底地时候我找到了一份正式的长期工作,是一家以色列的船运公司,加拿大总部在蒙特利尔,温哥华设有一个分部,说来也是巧,又印证了我之前说的,找工作有时候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刚好财务部的两个人都相继离职,老板急着找人,需要会操作SAP,然后我就刚好撞上了,另外一位同事也是新人,是个香港移民二代,长得又胖又丑,但是人家是local,一开始还是先送他去了总部培训,后来共事下来还发现又懒又蠢,到最后老板反而给我加了薪,这些都是后话了。
五
期间再说几个小体会,
一是温哥华这边的企业还是以当地一些著名企业为主,比如一些大的国企,或者一些做得很好的当地民企,比如lulu lemon, 始祖鸟等服装品牌,这里没有什么世界500强的说法,大部分的世界500强不会把总部设在温哥华,就算设在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也都不成气候,可能毕竟加拿大的市场不大吧。所以我之前简历上的那些名号当当的世界500强外企很多人都没听过,只有一个中国移民的招聘人员问起过我一些情况,怕不是心里也感慨一番,因为这边除了上面说到一些的好公司,其余基本都是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之类的。
外国人对中国人,包括早先移民对后来移民的无知程度可能很难想象,我早先去了一些新移民的帮助机构,有人竟然问我有没有用过电脑,还有一次去一家职业介绍公司,竟有人还要测试我的打字速度,可见,他们怕不是以为中国还是跟非洲一样生活在荒蛮社会,还有同事专门喜欢跟我聊我们中国人吃各种蛇啊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的话题,还特别指出他知道我们的假鸡蛋的新闻,我真想给他几个白眼。但也有一些稍微进步一点,他们知道说中国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不过好像他们只知道这几个城市)什么的跟rest of China 不一样。
再来说说加拿大的华人圈子,人数众多。按照时间看,最早的一批应该是香港东南亚移民,然后97香港回归时局动荡的时候也过来很大一批,然后90年代台湾时局动荡过来一批台湾移民,再然后到了90年代,00年代那时国人崇洋媚外之风盛极,大陆移民开始慢慢多起来,但那一批大陆移民大多是留学生过来,或者来的时候还没赶上后来房价猛涨的一波造富机遇,也是基本上一穷二白,从头开始打拼,不像我那个时候移民,很多在国内踩踏对了房价上涨,或者工资财富上涨的时点,来的时候都身价了得,基本不需要再怎么奋斗了,这其中又有多少扼腕叹息的故事,你们自行脑补吧。基本上移民潮都伴随着各地的时局动荡或者社会的不稳定,最近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移民这个选项已经很少被大家提及了,或者移过来的也基本上是财富自由为了追求子女更好教育的。
按照地域来看,其实大家基本还是各玩各的,包括婚配也是。香港人,包括一些广东人是一个圈子,香港移民中海油一个特殊的团体,就是早先中国建国的时候逃到香港去的一些大陆人,这些人说起来祖籍很多可能是上海之类的,这些人移了一次又一次,代际接力,见识丰富,可算是一直在路上的一群人,不过他们辗转了一辈子,温哥华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养老地了。台湾人是一个圈子,大陆人是一个圈子,虽然大家不能说有特别大的间隙,但还是跟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亲近一些。而且我的感觉是台湾人对大陆人的距离感更甚一些,就是不管你有钱没钱,在你面前自有一副礼貌但是不屑的姿态,相反香港人可能稍微好一点,现在大陆移民都很有钱,所谓的new money,香港人倒还是有点向有钱低头的自觉,我想这可能跟香港人本身比较务实,而且香港也已经收回祖国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