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7月 夏日曲终人不散
今年的7月在暴雨和闷热间阴晴不定,繁花逝去,绿荫暗沉,眼看又要送走人生中一个夏天。在记录方面毫无规划的我翻开手边的笔记本,正好是去年夏天的不定期日记,那时候刚刚搬来新家不久,下决心不要电视柜,而是留出白墙放投影,至今觉得是很明智的决定,尤其在不能去影院的半年多时间里,成为了被动闭关时间里的一点萤火。三只猫跟着搬家折腾适应,一年时间身体上都出过些小毛病,好在都平安渡过,在更宽敞舒适的地方撒欢儿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和S先生朝夕相处的一段时间有磨合,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安全感,如今我们已经在为共同居住的新小窝打算。基友离开北京也一年有余,去年的仲夏时节我们还一起去资料馆看了文德斯的《公路之王》,现在基友也已博士毕业,走上人生的新阶段,身处异乡的我们,即使是深夜看到书(电影etc)里一段有趣的话,也会忍不住第一时间分享给对方,这一点多少年也不会改变吧。这个7月末,冷清大半年的影院终于等来了复工 ,乐队的夏天赶在秋天前到来,蛰伏七年的半泽直树也回归了,七年需要止痒,夏季可以清凉。
本月看书34本,观影15部,剧集2部。按主题遴选推荐如下:
一、夏日主题
其实是去年的日记里手写的主题,就赶在夏日结束前手动推送给有缘人吧。
这部剧很多网友都说是每年夏天要回顾一边,真是全方位的解渴治愈啊,里面的女性群像比《问题餐厅》还要可爱。
在居家期间一口气看完了原著作者米泽穗信的冰菓系列和小市民系列,冰菓确实是日常推理的最佳代表了。现在再来看这部剧心情有些复杂,冰菓轻盈的故事和主角“佛系”的人生观背后其实也有敏感又聪慧的人被误解孤立后还要温柔待人处事的无奈和呐喊。京都纵火案一周年了,武本康弘也离开我们一年了,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做个快乐的小市民。
记得也是去年夏天去影院看的。自助贩卖机的可乐罐抛向空中就变成摇摇晃晃的企鹅,和小伙伴一起划船到藏在森林中的海洋,人生中将近20年暑假的记忆已经深深烙印在身体里,即使成为疲于奔命的成年人,也不要忘记儿时探险的快乐呀。
清新迷人的法式少女风情,配色和服饰太美了,每一帧都想截屏啊。
非常夏天气质的青春片,真实自然,而不是热血狗血,雨点混着鼓点就是这么飒。那时的裴斗娜真是心头好~
非常有格调的不算恐怖的cult片,社会学的主题比《遗传厄运》的家庭观更进一步,代表了文艺恐怖片/独立电影新方向。Pugh已经是我最爱的新生代女演员了。
现实和虚构交叠渗透却几乎没有痕迹,一如泳池上的落叶,草坪外翻新的泥土。
湖畔“钓鱼”,丛林遛鸟,泛着白光的湖水和暗绿草丛中扭结的肉体,景中有色,后半部由情色转向悬疑,残酷的不光是捕猎者,还有界限分明的猎场和等级明晰得动物法则,性感尤物为所欲为,猥琐肥宅只能看看戏谈谈心送送死。
一杯接一杯,一幕又一幕,喝就对了。
极地暴风雨山庄无人生还➕罗生门叙事➕狼人杀互相指认,开头北欧中间大逃杀结尾日式执念,结局有点好猜,但极端环境的崩溃情绪和环境渲染还是挺到位~summer is over,winter is coming
龟兔赛跑的真相,蚂蚁和魔芋,章鱼和内心的恐惧,光谱辐射到外太空,太太太治愈又浪漫~虽然是鸡汤但是好吃啊。
布拉德伯里真是太爱夏天了,他笔下创造了“十月国度”,但记忆中永不逝去的属于孩子的夏天才是他最拿手的。
这个夏天读的。 黑塞脑海里的李白杜甫,诗仙和画圣一起,以酒神的狂欢,以瑰丽色彩与词藻换来十条命对抗死亡,即使是生命中最后的夏天,也值得用葡萄酒和花香来浇灌,以燃烧的创作庆祝战争和混乱后自由的狂喜。
与其说是安乐椅神探,不如说匠千晓和奉太郎、里染天马他们一起构成了有趣的校园侦探日常脑洞系列,边喝啤酒边胡诌的酩酊侦探可可爱爱~
虽然有啤酒的元素,但和上面介绍的酩酊侦探的欢乐氛围完全不同,是阿婆善用凄美情感铺陈线索的一部,由“五只小猪(证人)”叙述编织的旧案,权力游戏“小指头”主演的同名改编剧集非常值得一看。
收集但不拥有,认真做事又一无所成,做一名专注的“懒人”,闲云其实一点都不闲,丰富的表情等待解读,一本美好又实用的小书,看到赏云协会努力为“糙面云”正名也是很可爱,看到读书笔记里认真科普记录又沉浸于此的朋友们,觉得整个世界都舒展了起来。 没有横跨半球旅行的夏天,不如就打开窗户看云赏虹,做一名垂直世界的游客。
二、东西交融
炎炎夏日,何以解暑?我们可以追随大唐名探狄仁杰的步伐在山清水秀的小镇探索“童谣诅咒”式的怪谈疑云,在夜雨包围的神秘古观体验“暴风雪山庄”式的诡异奇谭,在纸醉金迷的“温柔乡”破解旧案重现的“密室杀人”,在山雨欲来的江边暮色里展开多重解答的“脑洞推理”。配上一盘卤味一盏小酒,翻开《大唐狄公案》古色古香的书卷,既可以饱尝字谜解密、身份替换等本格推理“正味”,也能从中品读家事、民意、社情、国法交织的社会派推理“风味”。
本月最完整的一项“作业”就是看完了两辑十本《大唐狄公案》,参加了出版社组织的线上共读活动,本来看侦探小说是想着消遣娱乐为主,只想做一个不动脑子的读者被带着走,但看到群里的大家都这么认真做笔记写长评,从第二辑的五本开始,我也努力跟上节奏写了书评,正好赶上报纸约稿也是针对第二辑的,就借机对作者做了粗浅的研究,把高公的传记研究资料也找来翻阅,不管最后能否见报,都是一次很有收获的阅读写作经验。
除了这部荷兰汉学家以中国古代侦探为原型写的被西方读者津津乐道的小说系列,本月的另一个惊喜来自莫文蔚的哥哥,将福尔摩斯的故事代入晚晴香港的语境,重新塑造华人侦探形象,巧妙用梗,完成了很有趣的本土化同人创作。
将福尔摩斯故事放到晚清香港语境下的二次创作,形神兼备的同人小说,在保留原作核心人设和案件题眼的基础上,融入有殖民地混杂背景,西学中用、洋务维新的使命感,所有名字和情节的本土化都能让熟悉原作的粉丝莞尔一笑,喜欢上这位拉二胡、抽水烟、手拿铁扇的晚清旗人侦探,情节除了侦探推理还结合了武侠和香港黑帮类型,让人感觉怀旧又耳目一新,整体完成度很高,也适合影视化改编,应该比后来的唐人街有趣。
三、反犹反战
以假和平真纳粹展开的美国政局平行宇宙,写得最好的是家庭的内部撕裂和堂兄的境遇,冰岛协议和反犹阴谋等事件勾勒就太过书卷气了,看起来新颖的设定又落入了老生常谈。
《皮》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在纪实和虚构之间搭建一面玫瑰色腐肉的墙,作者以诗人绵密高浓度的意象贯穿了历史政治之上的生命哲学,黑风火雨之下的国旗是古罗马到二战时意大利的一层衰败躯壳,无论胜利失败,生者的祖国已被死者的国度占据。
以多重人格日记体串联起意大利复兴运动、巴黎公社、德累斯顿事件等历史疑云,在虚构与历史之间,以伪造者的身份对反犹主义、共济会、耶稣会、烧炭党人进行“阴谋论”式的辛辣戏谑讽刺,“必须如此捏造阴谋”的动机思路看似荒诞又真实还原了煽动者和投机分子的嘴脸,“这些人依然在我们之中”。
四、恐婚日常
婚姻日常中的变形怪谈,“夫妻相”背后自我被吞噬的“蛇球”,在亲密关系的共处中或是因为要“做自己”而不去沟通“重要之事”,日复一日躲避在炸物、综艺和游戏打造的小壳里; 或是原本就是没有自我的空心人,就连争吵都像拳打棉花空虚乏力,面目全非的丈夫,就连化身芍药花都透着猥琐。
德哈维兰R.I.P. 缺爱的女性最容易掉入以爱之名编织的陷阱,父权压制的残酷在于,不管接受还是反对父亲的主张,最后都指向个人价值被怀疑贬损。在德哈维兰的诠释下,和凤凰男对手戏不同阶段的层次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初出闺阁的青涩、笨拙,到盲目相爱中一丝宗教般的热忱和渴望,直到最后心冷如灯灭,女主的脸庞反而冷酷中有光彩。光影和空间构图参与人物关系情感叙事的教科书典范,女主出逃失败后和父亲的单场戏中无尽的镜面深渊就是那凝视审视一切的父权阴影。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听身边人讨论都在怒斥里面费尽心机的小三,感觉大多国产剧讨论婚姻感情,很难逃出手撕小三人神共愤的模式,好像非要有个不管不顾的第三者才能写出感情破裂的跌宕,但其实所谓的分裂都是由内部而起,这第三者也不非得是个实体的人,可以是一场旅行,一次雪崩,一次次误解也猜忌中三观的离析,比如这一部...... 冰天雪地的“夏”之急奏,自动牙刷、缆车、无人机、吸尘器的噪音引起不安,一场家庭内部的“雪崩”危机,信任的裂隙和寻求认同的挫败如滚雪球一般,有点像《三牙峰》里的一家三口和《春娇与志明》中的地震,用“无事之事精准把握人性中微妙的矛盾时刻,比刻意安排的“第三者”等情节更能深入生活的真相。
五、重识大师
1.石黑一雄
难以归类的故事,有科幻乌托邦和青春伤痛的影子,往浓烈了写,它可以是《西部世界》里被涂改记忆培育心智的npc,可以是《使女的故事》里身体被管理、剥夺的控诉,可以是《龙虾》中借着爱来“成对”逃离,可以是《约定的梦幻岛》里看起来温柔却各怀鬼胎的“妈妈”和被“出货”的孩子们……但在模糊的记忆和看起来淡淡的讲述中这些都被隐去了,因为这并不是多遥远的未来,多离奇的故事,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处境:从懵懂到梦想,逐渐认识世界的真相,寻找自己本该是的“原型”,用爱和艺术证明自己存在的痕迹,去推迟宿命的结局,终究只能认清现实,一点点地被“捐赠”、每一天余存的更少,这里没有反抗和逃离,只有漫长的别离和“丢失”,那些模棱两可的记忆和悔不当初的爱就像午后草坪上回放的那首老歌,莫失莫忘,而不断地失去和遗忘才是人生的常态。
跟小说相比更突出了感情线,电影呈现了和原文相似的阴郁绵长淡淡的暮色的感觉,将跳转的絮语改为呼应的线索起承,凄美的英伦风景下,骨子里还是东方的隐忍和哀愁,结尾的点题将克隆人的忧虑放到所有人身上,我是谁,我何时可以离去,是纠缠所有人一生的问题。
依然是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的回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石黑一雄“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此言不虚。 一位看起来可以作英式管家代表的老管家在驱车6日的路上断断续续回溯“我这半辈子”,一封重启情愫的信,一次向内蜿蜒的旅行,在我们以为要看一部《金色池塘》或《唐顿庄园》那样的英式优雅“夕阳红”时,才发现在克制、谨慎、迂回的叙述下是暗流汹涌的公共历史与个人记忆的种种错位。
另一种意义的“双城记”与“雾都孤儿”,只不过这双城不光在伦敦与上海间,也不只是日本和英国的租界与殖民地、战场,更是童年与成年的两个国度,是站在当下“流动的宴席”去回忆仿佛从未在此的故乡,这部由故人串起来的回忆碎片,包装在侦探小说的外衣下,依然是对时间和记忆带有自我欺骗滤镜的拼图。
2.波拉尼奥
战争是狂人的游戏,游戏是梦者的战争。故事从夏日将尽的海滨度假开始,氛围诡密的酒店、貌合神离的情侣、少年圆梦的不伦恋、不怀好意的“夏日友谊”,叙述在侦探小说的悬疑张力、梦境的混沌和心灵焦灼的日记中交错,贯穿其中的是兵棋“第三帝国”世界里波诡云谲的二战战场,好像开始就酝酿着事先张扬的“谋杀”。随着突如其来的死亡,假期无限延宕,当海水退朝、周围人逐渐退场,随着日记日期和战争时间相混淆,乌多与克疤多的“对峙”拉锯战却愈演愈烈,内心的疆域版图也聚焦在满目疮痍的欧洲战场、一次次突围和阻击。
3.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梦一样的语言和结构,在现实、梦境、历史、宗教、寓言多个层面穿梭游走,一千零一夜式的拼贴的碎片故事,在神话、传记、随笔、研究、甚至占卜和菜谱等文体间自由专管,最终是面临光明与黑暗、生与死的书写,而黑暗与死亡才是一直蛰伏在“房子”内部的自然的存在,身体是房子、语言是房子,人可以像蘑菇一样忘记死亡在黑暗中自由生长,可以是忘记自己身份的天使,可以是宇宙星空的一部分,在梦境编织的巨大网络中逍遥游荡。
4.卡尔维诺
石头森林里沉重工作中的轻盈感,彩虹肥皂泡一样,底层的小人物也像角落里的蘑菇,柔软又顽强,写给都市劳工的童话,如何在规训中活得自然,要学会在熟悉的道路上“分叉”迷路,打开陌异的空间,发现另一个灵动的里世界。
5.斯坦贝克
感觉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被文学史中批判现实之类的字眼儿吓住了,其实读原著发现一点不晦涩生硬,从开场就很像西部片公路片,浓郁的地方风情,连一石一木一草一虫都仿佛参与了这场浩大的时代剧,一家人隐忍艰辛,一路向西,悲剧性的死亡疾病被隐藏在幕后,确实是史诗般的笔触,又如电影一样生动。
六、研究视野
澄清偏见、打开思路必读的入门书。开宗明义讲明了历史观和研究方法,综合“人事”与“制度”,从政治组织、经济赋税、国防军役等维度梳理分析了汉唐宋明清五代制度得失,以“历史意见”评“历史事实”,以透彻的思辨梳理对简单粗暴的“封建专制”批判和一味搬运西方制度和名词的趋势进行了批驳,对于西方选举从众和中国“考试”选贤,对于皇权和相权的制衡消长,对于西方主权与中国的势力集团、士人门第,对于制度与私心“法术”等方面的比对,现在也常看常新,其中老先生的精英理想虽然“夹带私货”,读来更多是感动。
表面讲明代的军户制度,实际着眼于民间和政府、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张力,“被统治的艺术”,是俗话说的“阳奉阴违”的艺术,作者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件事上升到了日常政治哲学的高度,这是我们熟悉的实用主义“民间智慧”,“没有办法的办法”,官方的思路是以相对低成本的管理保障国家(中央)利益,民间则是利用制度套利寻求利益最大化,作者以详尽的社会学田野调查考据了地方志、族谱等资料,在微观史层面层层推导出个人与宗族、地方、中央的动态权衡关系,在另一个维度上提出了因兵役带来的“解域化”与“再域化”与当今海外华人组织方式的渊源,打开了更宏观的视野。
以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重新游览“谋杀”的黄金时代,重点关注了切斯特顿、赛耶斯、阿加莎、伯克莱等俱乐部中标志性作家的生平轶事和创作脉络,其中穿插了两次大战、经济萧条等历史背景,并以现实中的罪案穿插其中,从现实素材到作家经历到小说创作的呼应影响值得细细品味。此外,对于侦探俱乐部本身的同好交往、仪式社交、共同创作和游戏等方面的“八卦”也展现了大作家不为人知的内心角落。整本书资料丰富翔实,视角独特,不时有英式幽默吐槽辛辣,对于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其中有布莱希特、本雅明、博尔赫斯等纯文学作家和侦探小说的关联,还有从希区柯克到近年侦探剧对于黄金时代的吸收和创新。唯一遗憾的是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都未曾译介过来,此处可@午夜文库吗?
坚持小结记录的第七个月,给自己撒花,三个月时间把幸福肥+压力肥的十斤减下去了,阅读写作量练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