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教育|教什么及如何教——《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笔记
1.如何评价所教的内容? 是否对学生的生活、未来有用? 2.学生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 3.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用? 总体原则-工具性:借助知识能达到某种目的、到达远方 批判与突破:应试知识、信息、专业知识 * 应试-相关性:审视哪些知识和能力与学生今后可能面对的生活有关 * 信息-知识内涵:强调知识的“博通”,即规律性知识、可举一反三的知识、有助于创造的知识 * 专业知识-软知识:业余专家能正确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4.教学结构:网状 学科-学科;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材-网页-文本原稿-……多元信息来源 5.如何判断我们对知识理解透彻了? 答:对知识有全局性理解 判断标准: * 深度:揭示物理、社会、艺术、大自然等不同世界的运作规律 * 行动启示: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 * 育人:让人更有道德观、人性、更具同情、更愿意规范自己行为 * 运用范围:可出现在多种场合,表现出不同形式。 6.如何让经典的了解性知识具有生活价值? 宏观保留:构建具有生活价值的联系 7.如何从大量具备全局性意义的教育内容中选择教材? 抽样教学 单篇 * 典型性:代表作品、范例、概念、技能 * 通俗易懂、激发共鸣 * 特殊与一般:既有个性,又包容各领域主题 多元整体 * 风格与体裁:不同风格和体裁 * 多元观点:不同声音和思想倾向 * 进程/过渡:从熟悉标准的内容开始,过渡到独特少见的内容(深度、角度、跨度) 8.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 开放性问题 * 好奇心驱使: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发现意外、悖论、技巧、戏剧性、幽默、令人好奇不已的特性 * 重视思维培养 9.如何让对话具有焦点和重要意义? * 中心线索:围绕主题/关键词提问——发散 * 要素式:问题具备提纲挈领的线索,可以多角度回答——系统 * 增值型:不同时间段可以有新答案的问题 10.如何发现本学科的认知方式? 描述(描述事物的方式) 论证(论证主张、理论、观点的方式) 解释(解释现象的方式) 应用(如何解决问题) P.s.避免兔子洞,入乎其内不能自拔,形成信息茧房 11.如何站在全局角度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 ——构建新交叉学科、多要素融合的宏大主题活动 12.当我们谈未来人才时在谈什么? 传统学校无法培养的7个生存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 ●灵活性与适应性。 ●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的风格)。 ●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 ●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 传统学校忽视的7个思维习惯 ●控制冲动。 ●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 ●质疑、提出问题。 ●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 ●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 ●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 ●有幽默感。 8个工作室思维习惯 ●学会开发培养一项技艺:使用艺术工具、材料和概念。 ●学会参与和坚持:献身于艺术并坚持不懈。●学会想象:超越当前所见,延伸设计。 ●学会表达:找到个人视角。 ●学会观察:发现不平凡之处。 ●学会反思:元认知式思考(thinking metacognitively)。 ●学会延伸和探究:尝试错误。 ●学会理解艺术家的世界:在不同的领域和疆界中漫游。 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普遍思维方式 ●修炼心智。 ●统合心智。 ●创造心智。 ●尊重心智。 ●伦理心智。 13.在课堂上培养综合能力的巨大挑战 * 全面的综合能力概貌图本身太大 * 能力下还有各种细化的子类别 * 能力特征和原则过于简要,能力要真正能成为学习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需要好更多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