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
在自己身上是一种体验,对于被顶撞的人,又是另一种体验。
一
这周给自己放假,说是写论文,依旧是在焦虑和无所事事中消磨时光。
我的内耗很大。察觉到的时候这么想。周一见到彭天,晚上跟老赵和班长聊,周三跟姑姑说不买保险了。周四见到金老师,晚上和老爸大吵一架。都是放在我十八岁时对我影响重大,很难忤逆的人。
我说,我不放心安全问题,就不跟你两个人出去了。
说,我知道你关心我为我好,但我还需要再考虑。
说经营社会关系是重要的能力,和道德上的纯洁性并不违逆。
说我希望的是你倾听和尊重我的经验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发表你个人的看法。
拒绝和表达都会诱发我的焦虑。顺从和认可本来是最低成本的沟通方式。可人如果始终受制于恐惧,为了规避风险和冲突活着,那又还有什么意思。
二
到了二十五岁,我的体验确实钝化很多。不知道是神经系统发育还是这两年有意为之的成果——或许更多的向躯体和行为转移了也说不定。我依然困惑于自己对彭天的感受——有向导意义,但似乎因此经历过PUA;受到吸引产生幻想,但同时感到危险和抗拒;嘴硬不服输,但行为上又常常服软。我不会像三年前因为他自恋的表达恼羞成怒直接拒绝来往了。我学会了保持距离,抛出自己的橄榄枝同时能够去拒绝对方越界的需求。
情绪问题从来不能够被解决,它们只是提示问题,并导向行动。如果只是本能地遵循情绪,人则会做出太多自相矛盾,又担负不了后果的事情。但很多情况下,情绪不能被认识,被讨论,于是人会被一直困在这一层面上。
于是答案指向更多的可能性。我不再向从前那样以相信眼前人的缘由背上包就跑。开始操心打点,也意味着积极地为自己储蓄,于是我能立下基本的和理想的目标,能够追求,也能够失败。
三
金老师的坦诚依旧感动着我。她真的,天生就应该是做教育的人。而“缺乏社会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只能说这几年的经历在不断改变着我和我的看法。
回想起自己下决心修正自己的原点时我又体会到喜欢带来的“生长痛”本身的力量。去靠近社会和他人本是艰难的。活在自己世界里谁不事事圆满自得其乐呢。被评价,被定义,被用各种方式对待,被需要,被拒绝……每一次都会在“自我”上留下痕迹,而失去最初纯粹的模样。
然后想到《逃避行》里的歌词,“如果不是磨损的运动鞋,就无法健步如飞吧”。再早一些,初中的时候文一说,希望自我是“水”,能顺应任何一种容器,却不改变它本来的性质。
我做不到。想到初中时写的日记——蛮好笑的,不知道那时候怎么会这样比喻自己。我说自己是木制的五角星,但是存放在一团棉花里。现在想起来大概是棱角很多但不喜欢表露的意思。但我也挺容易失去“自我”,每次一迷茫,都会怀疑“我是谁”。甚至整个高中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另一种理解是,五角星是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一样的图形。后来我也不能说我的自我就是“我”。我的日记从来都在谈论别人。但也许是专业或者什么缘故,后来我觉得对这个世界的广泛认识而非个人立场,构成了“自我”最重要的部分。理解帮助我超脱在很多问题之外,因而给自己寻找到了特殊的定位。
四
承认错误也是重要的。想这样对老爸说。老妈出来调解的时候我说你不要拿体谅长辈孝顺父母之类的传统美德来规范我。我知道自己在干嘛,我有我的目的,你怎么知道我的目的就不是疏远你们而是刻意伤害呢?
我已经学会了“蔑视”他们的观点,或者说,以“他们有着强烈时代和个人局限性”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思考框架。我从来没有认可过我妈嘴里的“成熟”和“责任”。对于我爹不自知的傲慢和我妈一味迁就的方式也完全不认可。话语都是虚假,而现在其中任何一种道义性的评判也很难再伤害到我。
也许是因为我正年轻气盛,口舌之战猛烈输出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轻易认下风。我的目的很简单,既然这么十多年都是疏远又回避地过来了,我也不需要在这个家庭里寻找和谐稳定的亲密关系。但我要砸出一条裂缝来——通过挑战这么多年来我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想着一口气逃出去的相处方式,去探索自己和他们的边界。
所以生气吧。生气之后我才知道你们真实的感受,懂得自己的真正需要。暴力推翻本身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如果对象只惯于在自己的王座上做着美梦的话。
五
除了无机质的部分,我还是有“自我”的。
我需要不被干扰的空间,需要倾听和理解,也需要尊重和认可,但我不相信别人。所以从前的我,要么乖顺以求一片私密的小天地,要么寻找一个安全的角落,与这世界彻底隔离。
当我回到他人面前时,依旧是剥离了真实情绪和需要的自己。
而如果把这样的自我放到真实的人际关系试炼场里呢?——以前金老师说,你为什么担心呢?你的人品又不坏。现在我知道这不是人品的问题。我的问题其实是社交焦虑。如果像她那样从来不在意他人的反应,那自然宽厚心大,而这种气场,也天然地会吸引更多的人与她来往。我一方面是过度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二是对于在关系中真实放松地做自己这件事充满恐惧——是的,我很少体会到,在跟他人的关系中,我自由生长的部分能够被看到,被认可,也能带给他人滋养。
虽然这种体验其实在逐步积累着。
爱和接纳是双向的。我想,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