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保护”好自己
跟我母亲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起因是关于大侄子考学的事情。 “你哥哥觉得他考上武中没有问题。”
武中是我们本地最好的高中。
我说:“那不挺好的吗?”
“惟愿能考上。”
“肯定能考上的,要对他有信心。”
“话不能说得太早。”
“他一直成绩不错啊,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全班第二名,考上的可能性很大了。”
“考上当然是好啊,但毕竟成绩没出来,这么早说考上为时尚早。现在要是这么笃定地说能考上,到时候要是没考上,岂不是要被人笑话。”
“那笑话就笑话呗。一个是我们并没有跟外人说他一定能考上,所以别人也不会知道,再一个我们为什么不能事先有一点信心呢?先相信人家能做到,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但是事先就退一步说做不到……我现在已经不想这么做了。”
电话那头母亲有点生气,“哦哦,要得要得。你和你哥哥一样,都觉得他一定能考上。到时候要是没考上,人家都要看笑话。”
我坚持道:“我一直都不怕被别人笑话,我也不在乎人家笑不笑话我。我只是觉得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先退一步,假定这个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先打好预防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这个说到底,就是怕心理受伤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以前也会跟你一样这么想,但现在我会反思说,这样会不会太压抑自己了。既不敢肆意地期待,也不敢肆意地高兴。”
母亲说:“做事是要这样啊,你不能得意忘形。事情还没做呢,就四处吹嘘,到时候就是要被打脸的啊。”
我说:“我不是说得意忘形,也不是说要吹嘘什么,我想说的是不要这么压抑自己,我觉得有信心做好,那就有信心嘛。这个也不是盲目自信。我们有信心是有根据的,回到侄子这个事情上,就是他成绩本来就好,发挥也不错,那考上的几率也蛮大的。那就自信一点嘛。如果没有考上,那也不妨碍之前的自信。打脸就打脸了,心里失落也就失落了。我觉得这个都是真实的情绪反应,没必要是遮掩,也没必要去压抑。”
母亲显然已经不太听我讲的话,聊了几句后,我们就挂了电话。想了许久我刚才说的话,有点语无伦次,但最核心的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不要压抑自己”。一直以来,母亲影响我最大的是“恒温”心态,一件事来了,既不必过于期待,也不必过于失落,始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定的状态,那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状态。
母亲最不喜欢我父亲的一点就是:我父亲所有情绪都能在脸上看到,不能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一个事情只有一点,他能吹成十点。这个让母亲深恶痛绝,她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不露声色,好的心里高兴一下,坏的心里郁闷一下,但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波澜。父母之间性情的差异,也是两人始终没有合拍的根本原因吧。
而我已经不想那么“保护”好我自己了,真实的、自发的情绪状态,会让我感觉更自由,更强烈的期待,风险是更强烈的失望,我都愿意承受。我不愿意再在我情绪下面铺一个救生垫,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也是母亲经常含蓄地批评我的一点:“你太自我了,喜欢自己独来独往,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怎么想你,你都不管。”其实我不是不管,我管过,但我觉得这是违背我本性的,我管不来。
我跟我母亲最大的分歧也在此:她是一个非常在乎别人如何看她的人,并且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她怕的是引人注意,怕的是与人不同;而我虽然也在乎别人如何看我,但别人对我的看法是好是坏,我都要做我自己。母亲担心我的“特立独行”,会惹来麻烦。但麻烦虽然有,我觉得压抑自我才是痛苦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跟母亲没有办法达成共识,而日常打电话中,只要触碰这一点,我们都会忍不住有小小的“争执”。她懂我说的,我也懂她说的,只是我们各走各路,再也不肯相互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