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池莉
暑期打卡9,《立》池莉,细腻、感性、夸张、骄傲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从小生命的孕育到孩子上学毕业工作,以母亲自豪的口吻写女儿,更写出了女儿是怎么改变她的。这本书分成十五章:1、你从哪里来我的孩子,2、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3、当爱情进入凡尘,4、艰难出世与人间奇迹,5、好梦凭借好书,6、被教育吓坏了,7、孩子的强大超出想象,8、母亲溺爱是必须的,9、恶战中国学校,10、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11、世上处处行路难,12、英格兰玫瑰有坚硬的刺,13、英式高考,14、成为大学生,成为硕士,成为人,15、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书开头简单介绍了作者池莉与丈夫的结识,一个有老婆、孩子,一个有未婚夫,因为文字掀起了爱情大火,被告发后男子入狱,出狱离婚与池莉结婚。池莉说政治影响,说自己的无辜,这一段读起来就觉得非常的不痛快,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残酷与迫害,但是野夫的《乡关何处》我也读过,全不是这种女作家酸溜溜的文字。至于是否是精神出轨,还得商榷,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的确是不道德的。结婚后,有了孩子,居住在老楼,父母、公婆不带孩子,只能自己带,本来这件事的确让人生气,但是从她酸溜溜的文字里我能感受到的只有她作为文青的幼稚天真。随后八个月能走路,孩子3岁能参与家庭事务,说自己要就近读育才幼儿园,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孩子莫非是一个神童吗?在此中,她焦虑是否给孩子上培优班,但是还是坚持孩子快乐至上,在玩中学习,尊重孩子意见的想法还是值得借鉴。随后上育才小学、武汉外校高中,她一边数落中国应试教育戕害孩子,一遍享受着作为名作家的好处,让孩子能上育才小学,我非常不耻。说中国的教育不尊重孩子,只有强权、官僚主义,真是让人又生气又失落。作为一名知名作家,我仿佛看到8000党,觉得教育不公,社会不公,愤愤不平,口诛笔伐,自己却享受这着这种特权。高考是中国最公平的一场大考,很多寒门学子都因为高考改变了人生。虽然说现在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教育偏向发达地区,但是国家、政府努力,我看这位大作家是一点都不看在眼里。国外的教育是好教育,高中是好高中,大学是好大学。我承认英国的教育体系有非常突出的优秀之处,甚至大学也是排名世界前十,孩子能凭自己的实力考上高中、大学,读硕士,吕亦池是很厉害,妈妈对她的培养也是用了心。在文中还贬低了父亲,脾气暴躁,在孩子的教育上没出什么力。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到最后落入凡尘,只有柴米油盐,池莉这种天之骄女肯定接受不了,初中更与丈夫离了婚。孩子的自立、文静、大方是值得称赞的。至于翻译《致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儿》这本书,是带着知名作家女儿的大帽子,还是真实水准,没有看过书,我就不能评断,但是在翻译《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两首对比,我更喜欢原来的译者,“我是怎样的爱你,让我细说端详。我从心灵的最深、最广和最高处爱着你,深到口力之极,广到存在的边缘,高到上苍理想的荣光。我爱你已成为我每日最平静的渴望,如太阳和烛光那般轻无声息。我无拘无束地爱你,像人类追求天生的权利,我真心地爱着你,像他们一样不需要赞扬。以我对陈伤旧痛的深情,以我孩童时的虔诚和信仰,我爱你,与我对失去圣徒的痴情,我爱你,以我一生中所有的呼吸,所有欢笑和泪水!而且,假如上帝的选择英明,我死后必将更加爱你!”我觉得比亦池翻译的更有美感和韵味。书里写着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焦虑,然而人生根本就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更没有整齐划一的起跑线,一个人想要进步,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这点我表示赞同。但是对于送培训班,我也有很多的想法,纠结于送还是不送,学还是不学,学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目前有画画、篮球这两门课,刚试听了主持,这个有用吗?对孩子的表达、自信能力的培养是否有用?大量的培训班不仅占用时间,而且也是一笔巨大的金钱压力,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孩子的成功不仅是脸上有光,更是自己付出的证明,中国式的家长多的是付出、奉献,在这个经济体制变革的社会下,社会观念在改变,教育在改变,孩子和父母又该何去何从呢?在书里,池莉骄傲地称赞亦池肤白貌美,果然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但是大概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谦虚谨慎作怪吧,我不太喜欢这种炫耀的写法。亦池聪慧、敦厚、善良、自立,相信培养的过程也不像池莉说的那样简单,肯定也有我们不为人知的苦楚,没有写在书中。总之,一度读不下去,因为她矫情的炫耀,但是书中有些文字还是写的很美,比如:那天是沙沙细雨,我的长筒胶鞋踏着人行道积水的唧唧声,觉得自己的足音既悦耳又惊天动地,因为奇迹发生了!我不是一个人在步行!因为我身体豪迈地拥有着两颗心!坚持看完,有所感触,不管是吐槽还是欣赏,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