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导听——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写在前面
本人非音乐分析专业,所有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对于一些复杂的音乐作品会参照一些论文的观点。主要目的是针对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作品进行结构上的剖析,帮助他人(尤其是对曲式结构不甚了解,听稍复杂作品就容易一头雾水的人)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整体介绍
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其实是一部挺不常规的作品。在音乐发展历史上,一般协奏曲是作为比较轻松愉快的作品出现,即使是贝多芬这样擅长在作品中添加对比与“斗争性”的作曲家,他的几部协奏曲也不没有很强的“斗争性”或者是很复杂的内涵,各个主题对比不明显,冲突也不激烈,大体上还是令人愉快的。
但勃拉姆斯的这部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然就是不这样了。你可以从它最开始的第一个和弦,就能感受到勃拉姆斯根本不想写什么轻松愉快的东西。
勃拉姆斯本来是打算写一部交响曲的,但众所皆知勃拉姆斯算是比较谨慎拘谨的一个人,前有贝多芬这一座大山,他的交响曲写作极其慎重,终其一生也只有四部交响曲产出。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据说写了20余年,但肯定不是真的花了这么久,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犹豫,迟迟无法完稿。这也说明了他对于交响曲这一体裁的极其慎重。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看作是勃拉姆斯在交响曲写作上的一个尝试,因为他是先把其当做交响曲写的,之后再改成钢琴协奏曲的,当时的勃拉姆斯仅仅25岁。整部作品的确很有交响曲的味道,第一乐章结构相当庞大,内容丰富,对比与戏剧化冲突较明显,的确不像是协奏曲。
也只是因为如此,《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首演是挺失败的。据记载,第一乐章结束时并没有收到的听众的掌声(当时都是乐章间鼓掌),这也让勃拉姆斯相当沮丧。不过这其实也不奇怪,听众可能想听到的是那种简单愉快的传统协奏曲,从这部作品的第一个阴暗沉重的音符开始,就不太可能会喜欢上这个作品。
但过了这么久来,《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发觉,其结构异常完整,颇有勃拉姆斯一丝不苟的特点,算是一部“早熟”的作品。只是听的话,很难想到这是一个25岁年轻人写出来的作品。
虽然这部作品因为其较庞大的结构和略显晦涩的风格,并不属于当今非常炙手可热的钢琴协奏曲,但我是相当中意这部作品的,有一种勃拉姆斯的美学在里面。
结构介绍
第一乐章采用非常规范完整的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被协奏曲广泛运用,因为古典主义时期呈示部往往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基本上都被作曲家要求反复,因此往往都是双呈示部的写法,乐队和独奏乐器各分一个呈示部,避免重复的赘余感。但随着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到来,发展部越来越庞大,要求呈示部反复的作品是越来越少的。
勃拉姆斯也一直被学者认为是一个非常复古,遵从传统的作曲家。在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其实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在协奏曲并不算很多了。例如著名的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单呈示部。但尽管如此,包括这首,勃拉姆斯的所有协奏曲都是用的非常传统的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
整部作品主题比较多,我按Clifford Curzon的1962的DECCA Legend版本作为参照。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RxFlDwO
https://music.163.com/#/song?id=25729667&userid=91734785
第一呈示部
乐章的开头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在低音区的不断轰鸣之下,小提琴径直演奏出充满力量的主部主题(0:08起)。这个主题充满跃动感与冲击力,大跳是其标志特征,同时因为在小调上又略显阴暗。(0:22)引入了一个颤音动机。(0:31)重复此主部主题,只是相对调性变了。随后,颤音动机再次出现,引入连接部。
(1:05)起,弦乐组演奏出连接部第一主题,这个主题非常平缓安定,像是激烈战斗后的休止与冥想。
(1:54)起,连接部第二主题出现。木管乐器加入,这个主题相比上面的主题,更加惆怅,哀婉,先下降后上升,有一种向光明尽可能延伸的感觉。这个主题结束于三度下行动机之中(2:24起)。
(2:39)开始,进入第一呈示部的结束部。主部主题气势汹汹地再次冲了出来,铜管乐器配合。(3:10)出现下行的新素材。然后就是减弱,整个第一呈示部结束于安静之中。
这里也可以看到,第一呈示部并没有出现副部主题,将副部主题藏了起来。这种手法在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也有,类似的还有莫扎特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种手法相当于是为后面留下了悬念。
第二呈示部
(3:44)钢琴优雅而低调地进入,钢琴演奏的主题我暂且称之为“出场主题”。这个“出场主题”相当于前面所说的(3:10)出现新素材的倒影。这个主题温柔朴实,经历逐渐的发展后,(4:31)钢琴演奏颤音动机。(4:51)稍微变形后的主部主题的动机呈示。(5:02)连接部第一主题由钢琴再次演奏。(5:49)连接部第二主题由钢琴呈现。在三度下行动机后,副部主题被引入。
副部主题从(6:30)开始,钢琴在F大调上独奏呈现。这个主题非常朴实却很有味道,可以分为两部分,(6:30)到(7:00)是第一部分,该部分类似一个向上不断探索的过程,有一种向光明伸出双手的感觉。(7:00)开始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相比之前更加温柔,然后逐渐激动起来。(7:35)开始由木管乐器演奏一个插部,以来源与副部主题第二部分的四度上行动机为骨架,作为短小的过渡段。随后,这个副部主题的第一部分再次由乐队呈现,这次是钢琴作为伴奏。(8:30起)在副部主题第二部分动机的串联下,(8:52)副部主题第二部分由圆号的钢琴的伴奏下再次呈现。(9:36)再次重复一遍,音乐越来越趋于平静。
(10:00)开始,连接部第二主题再现,这次是作为呈示部的结束部。(10:41)呈示部结束,展开部开始。
展开部
(10:41)钢琴演奏来源与副部主题第二部分的四度上行动机,展开部正式开始。
首先,在原调回顾了一下主部主题主要素材。(11:20)开始发展主部主题素材,(11:33)颤音动机再现。随后发展连接部第一主题,(12:01)由钢琴演奏,音乐趋于平静。(12:39)音乐激烈起来,此时发展的是连接部第二主题的素材,只不过变形比较大。(12:59)开始一个谐谑风格的插部,依然是来源于连接部的第二主题的动机。(13:39)进入高潮,强烈的三短一长,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将音乐带入再现部。
再现部
(13:48)再现部开始,由钢琴威风凛凛地演奏出主部主题。依然跟第一呈示部一样,重复两遍。颤音动机串联其中。(14:46)开始气氛越来越激烈。(15:00)由弦乐组演奏出之前所提到的钢琴的“出场主题”,随后木管乐器也加入。终于在(15:36)这个主题传递给了钢琴。
(16:07)连接部第一主题再现,钢琴以华丽的形式呈现。(16:26)连接部第二主题看似要呈现,但马上一转,直接进入了副部主题的再现。
(16:48)副部主题在D大调上再现,依然是钢琴独奏。(17:21)进入了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之后的套路跟呈示部没有多大区别,也就是调性和配器略有不同罢了。
尾声
尾声在(20:42)开始,这里类似于发展部,是对连接部第二主题的一个变形。(20:56)主部主题再现。尾声主要都是以连接部第二主题为素材,但是变奏程度比较大。随后整个乐章结束于辉煌灿烂之中。
总结
纵观整个乐章,素材丰富,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完整,对比强烈。自认为是钢琴协奏曲的大成之作之一,能够集中体现勃拉姆斯在很多方面的美学魅力。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