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里宁静的夏天
五月的北京天气特别好,疫情也没那么严重了,可以去稍远一点的地方浪了。
5月30日出行路线:东交民巷--北京坊--三里河公园--不知名胡同
东交民巷其实也是一条胡同,只是比较长而已,据说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加上这里曾经是使馆区,有很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环境也很清幽,因此成为一处打卡胜地。


下车步行到东交民巷旧使馆街的路上,都是这样的红砖房子,映衬着蓝天、绿树,比起动辄几十层的高筋水泥大厦,显得低矮小巧,可爱又亲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红砖房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尤其一些美术馆、艺术区用得很多,之前去过的红砖美术馆就是典型代表。这种红砖房子以前应该是在农村比较常见,多半是因为没钱,用不起水泥。渐渐富起来之后,很多人建起了几层的小楼房,外墙都粉刷过,红砖裸露在外的房子便基本上看不到了。没想到红砖房子也来了个”农村包围城市“,重新在大城市里流行起来。


据住在这附近的同事说,周末经常一大早就被吵醒,很多人特地赶来拍照打卡的。我俩显然到得算很晚的,上午十点多,还好五月不算太热,而且由于疫情的关系,人也不多,可以随心走走停停,选景拍照。



路口的建筑就是一座天主教堂:圣弥额尔教堂。我们也在这里与丹丹同学会合了。教堂外表古朴,绿树环绕。看介绍始建于1901年,斑驳的围墙也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很想走进去看一看,可惜当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开放,院墙和大门挡住了视线,看不到里面的情景。




教堂的对面,就是刚才看到的紫金宾馆的后门了。红墙、白边、黑色木门、绿树,和谐又舒服的色调。一路上人都很少,边走边拍拍照, 上午阳光正好,巷子里安静惬意。





作为旧使馆区,原来的使馆建筑虽然还在,但早已另作他用,有的年久失修,在围墙、树枝的掩盖下,无法辨认。法国邮政局旧址保存比较完好,青砖小楼,白色窗户,颇具年代感的路灯,很多人在前面留影。还路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博物馆,最高院有威严的警察同志站岗,没敢拍照。
一条巷子从头走到尾,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不用买门票,不用排大队,没有嘈杂的人流,只有老房子、旧围墙、绿意盎然的大树,约上两个“同党”,走走停停,舒服自在,是我要的周末时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去北京坊本来是奔着午饭去的。前门一向人多,不爱凑热闹的我已经很久没来这边。北京坊开业之后据说相当火爆,不过疫情期间无法印证,人流量并不大。用大众点评搜了下餐馆,的确有不少很诱人,可惜都价格不菲。几个囊中羞涩的人最后在前门大街吃了个鲜芋仙,100块钱搞定。北京坊占地面积不小,建筑比一般的商场有特色,我们并没有进去逛,不知道里面的商铺情况。疫情彻底过去之后,一定要好好逛一下。




从北京坊转到了三里河公园。公园面积不大,但有很多小设计,各种植物都打理得很好,是日常休闲遛弯的好去处。从公园出来又开始钻胡同,这些胡同不如东交民巷长,也没那么宽敞,就是北京普普通通的胡同,但看得出来经过统一的修缮和改造,没有乱搭乱建,色调统一,每隔一段距离还种有花草。巷子里几乎没有行人,空荡安静,只有我们几个人已经压低的笑闹声 。
疫情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消散,虽然已经全面复工复产,很多活动还是受到了限制,原来人流如织的景点突然清静下来,原来人满为患的餐馆变得有点冷清,这是一个宁静的夏天。自我诊断有轻度社恐,一向不喜欢人多、喧闹的地方。一条安静的小巷,一段空旷的沙滩,都让我觉得自在、享受。但这次疫情期间出门,许多之前的热闹场景不复出现,虽然人少免去了不少麻烦,却总觉得少了丝烟火气。也许闹中取静,在一片喧嚣中找到的那份宁静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作为普通人,谁都离不开真真切切、热气腾腾的生活。 希望一切都快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