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中国十大哲学家
查看话题 >儒释道:十本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心经;金刚经;坛经;老子;庄子;淮南子。
儒家:道德地活着
1. 宇宙观:“未知生,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怀疑主义
2. 世界观:立足人文世界、世俗主义的天下整体历史
3. 人生观:修养自身、致良知、成圣、建功立业、留取丹青、入世
道家:艺术地活着
1. 宇宙观:道、恍惚、不可言、可悟、天道不仁
2. 世界观:自然世界、返璞归真,庄子——逍遥于世、《淮南子》——顺时处分、无为而已
3. 人生观:养生、守真、静笃、切己反躬,与自然一体、天人合一、出世
佛家:无情地活着
1. 宇宙观:空、宇宙之外的宇宙?缘起性空、梦幻无常、向后
2. 世界观:本来无物、世界非世界、轮回——无情与有情、众生
3. 人生观:苦——生老病死——欲望、修行、出世

一.《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二.《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三.《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五.《心经》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六.《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七.《坛经》
“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八.《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九.《庄子》
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十.《淮南子》
白玉不雕,美珠不文。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
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