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过留痕,韶光倾了满怀

“小曼第一次见到刘峰,他骑着自行车从冬青甬道那头过来,一直骑到红楼下面。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四月七号,成都有雾----她记得。”
----严歌苓《芳华》
《芳华》,几年前,由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上映,风评不错,人物角色的呈现得到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这部作品还一度成为了当时的热门看点。但我总是觉得,真正走进一部以文学为底子的作品,可能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阅读吧。

《芳华》演绎了两条时间线:书中人的青春一代与现代(他们的晚年)的生活,与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相比较,一些女性作家对于人性的描摹都是极为精密的、具象化的。
但严歌苓这次,手法和视角再次显得独具匠心:她尝试着用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格去反映“人无完人”的现实----我们无法绝对认定现实生活中一定没有像刘峰那样的好人,但却可以确认这样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
我以为,人性中的那一部分恶就剖露在我们一定要挖掘出这个异乎于常人的瑕疵,我们一定要推倒这座臻于完美的人性堡垒。
让刘峰走下神坛,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心安理得。
上个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民众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纯真与贪婪、善良与欲望一同生长着,这倒也没什么值得侃侃而谈的地方。
我想,《芳华》中真正触及观者内心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韶光逝去的落寞与苦闷,更是一个个关于自我、关于个体意志的拷问:心灵与肉体的选择到底应该遵循着怎样的规则?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到底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平衡?一个人的爱,最初又要如何生发形成?
严歌苓写刘峰,是在用笔、用文字刻下对“为人”的描摹。刘峰对于林丁丁的一记触摸,对于后来实际上婚娶的老婆,对于逼娼从良的小惠,对于陪伴他走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何小曼。
他的爱与身体的诉说,他的生命的最终完成,其实是在这一段段的男女关系中被勾画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在最初,在那个刘峰把“好人好事”做尽的时候。
可能是女性作家对于男性的欲求会有更为敏感细致的体会吧。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过一些关于自我欲望反省的片段,文章解读的是关于现代男女关系的体验。
这些文字在不同的屏幕上汇合冲撞:男性在宣泄自我欲望时,是可以将对象置换的,此刻他看到的不一定是他真心去爱的,身体的爱也可以不同于心灵的爱。女性当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可通常会比男性困难得多,女性在享受欲求的同时,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此时此刻是被爱的,真心被爱的那种。
刘峰对于林丁丁身体的触摸,或许已经让他爱到了心底。而刘峰对于何小曼的触摸,是善良的本能和人与人之间最终的接受,是一份归于平淡的厮守与陪伴。
刘峰的“好”可能仅仅来自于他本身,好像命中注定这个人就要这么活一辈子。在他的无私奉献中,别人接收到的多数是善意与温暖,但也有对他太过纯粹的质疑。
我不知道他活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满足自己的快乐,也不知道在他的第一反应中有没有那么几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瞧吧,我也是在质疑他的内心的,我也是想要推倒这座肃穆的人性堡垒的“共犯”。
“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张洁《方舟》

何小曼,陪伴刘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这是一个看似柔弱却也坚强度过一生的女性。她苦痛的经历,便是给予她成长的营养。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父爱的过早丧失和对于母爱有些畸形的渴求。母亲在继父家里每次都把烂饺子分成两份,然后母女俩再把烂饺子分着吃掉。这一幕,久久地,在何小曼的眼前停留,也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
这样主动自觉的“分餐原则”绝对能让人切身感受到那份永远直不起身的卑琐与无奈,“拖油瓶”的身份附属残忍地剥夺了她独立享有爱的全部可能。
何小曼或许是在精神的崩溃中逃脱了一段内心的苦痛,也在精神的游离与心灵的暂时安宁中找到了自我。她的芳华并不够美好,但却也印证了一个女性的蜕变与自我的修炼。

“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严歌苓《芳华》
书中那一代人的芳华印象,是属于他们十五六岁部队文工团的一场青春回想。每个人都带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都有一项独属于自己的拿手绝活。
其中最为瞩目的,还是刘峰拥有的一副“完美人格”和他“螺丝钉”式的倾情付出,这也使他成为时代里一处独特的精神坐标,映照着周遭的晦暗与光明。
文工团的记忆剧场是绚烂的,那一帧帧刻进生命的画面足以震撼人的一辈子。
岁过留痕,人们终究不得不循着时代的轨迹,投入人潮与八方四面的角落,在时光的催促下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芳华》中的形象是关于年代印记的光影重叠,书中描画的人物都是富有戏剧张力的,他们鲜活而动人。
且让我们将目光稍稍旁移分寸,留意刘峰那束抢眼的追光灯旁,还有一幕幕关于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的脚步与过往。
当我们聚焦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诉说——会淡然发觉,她们生命的能量爆发也仅仅属于那段青葱流年,至韶光倾颓,便再难寻回。
这些女性在汗水与泪水中体会着成长与伤痛;在事业里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在一场场歌舞中,展现自己如歌的美好与魅力。但我想,最初刻进她们生命的,是那些一次次的表彰与批斗的体验,是那些教会她们分辨人心善恶的岁月。

她们的一生,都在各自如水的爱情和婚姻中经历过微小的幸福,但最终却也不约而同地落入了一个人的归宿,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属,无法体察到爱的真挚与纯粹。
而至柔情破碎,便再无轻纱去遮掩她们最可爱的地方,她们投射出了关于女性主体的一种坚强与独立,一种不服输、不向命运屈服的生命原力。她们用“芳华”落幕的事实诉说了关于生活的一切,无论快乐与悲伤,时光的勋章通通珍藏。
“许多人相信,没有注定的人生,所有的事基本上是一连串的巧合。然而,即使抱持如是信念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结论: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帕慕克《白色城堡》
刘峰、何小曼、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这些人用自己的脚步在人世间走了一遭,他们或许早已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但他们也用一处处明丽的荏苒改变与塑造了那只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
人的情感碰撞总是复杂的,许多感情的爆发与思绪的交缠只能在头脑中不动声色地汹涌澎湃地进行,而最后显现的,已是风平浪静之后的模样。
芳华已逝,韶光倾怀。我们无法用来世填满今生的缺憾,对于桃李春风的追怀,早已耗尽了江湖夜雨里的数载。
时光赠予的礼物,终究会一刀刀刻进那一段段流走的岁月。
